2010-12-21 14:50
每年的公历12月21或22日为我国传统冬至节。深圳当地人过冬至节,称作“做冬”。
当地民谚:“做冬大过年”,并不是说它重要过“年”,也不是隆重过“年”,而是过冬节,是春节节前的“热身节”,也是“长至节”、“亚岁节”,古时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清朝嘉庆二十四年修纂的《新安县志》(深圳的古称):“十一月冬至晴百物成”。农耕时代,冬至到春节这段时间,大部分农作物已成熟收获。人、畜、田、地是休耕时候,人们在这休耕农闲时节有欢庆丰收、准备转入下一年的习俗,所以,吃冬至夜饭民间也称为“添岁”。清道光顾禄《清嘉录》就有“冬至大于年”之记载。周遵道《豹隐纪误》亦云:“吴俗重冬至节,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物。”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民俗节日。
上海江浙一带有冬至扫墓的传统,深圳当地人过冬至,却流传拜祭祖先的习俗。各家各户除具备三牲、果品、汤丸在家祭拜外,还到村里的宗祠祭祖,有经济基础的村落族房,还请戏班搭戏台,演戏酬神。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冬至日,祀祖必以宰鸭为敬,重阳扫墓与清明同余节大略与荆楚岁时无异。”
深圳人“冬至日,祀祖必以宰鸭为敬”,主要是当时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所致。每年夏收夏种期间,乡人就到市集买回鸭苗,下田劳作时,一头挑着农具,一头挑着竹篾织的鸭笼里的几十只鸭苗,来到稻田里放养。日出下田,日落拢回鸭苗,百多天后鸭苗长成大鸭。“鸭在田间,春夏吃蟛蜞,秋食遗稻,易以肥大,故乡落间多畜鸭。”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做作出了这样生动的描述。用肥鸭、嫩鸡以及和稻米做成各种糕点,燃烧香烛衣纸祭天祭祖,人们用一年的劳动成果借冬至拜祭的仪式,回报祖先神灵关照。
深圳客家人有句俚语:“春羊、夏狗、秋鸭、冬鸡。”也就是春天青草鲜嫩,羊肉特肥嫩。“夏至狗,吃了满山走。”狗肉补了身子,壮了腰,再远的山路也不怕。秋季的鸭子和冬天的家鸡,特别肥美好吃。北方有不少的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进朴的习惯。深圳不养羊,吃羊肉的较少,吃狗肉的较普遍,特别是龙岗、宝安、罗湖、南山一带。农历中“数九”寒天的“一九”就是以冬至开始的,九九八十一天后才为冬日的结束。常吃狗肉可治胃脾虚寒、腹脘冷痛、膝腰酸软、遗尿遗精等疾病。乡俗说“卖掉棉被吃狗肉”,固然是说为吃顿狗肉顾不上没棉被盖的后果,同时也认为吃狗肉温补暖身,再寒冷天气也不用盖棉被了。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冬至也有“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和“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深圳客家人在南方种的水稻,吃的是大米,没种小麦磨面,较少吃饺子馄饨。但是磨黄豆,做豆腐,剁肉馅,“酿豆腐”,仍像“吃饺子馄饨”一样过冬至。
在深圳的许多村镇,过冬至仍有吃汤圆和吃赤豆粥的风俗。相传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防灾祛病。所以民谣传唱:“家家沓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