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革中的卓越领导力
第二代的选择:聚集业务 现在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像20多年前那么复杂了。这些年来,中国发展的速度很快,自90年代中后期,尤其2000年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政策法规越来越完善,各级政府也越来越支持企业的发展。当然,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业务发展也越来越困难。
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由原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转向企业内部的业务,而带领企业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柳传志那一代也很不一样了,企业家需要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完成自身的嬗变,能够聚焦业务,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招商局的秦晓、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比亚迪的王传福等,都是出色的代表。
秦晓2001年就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当时招商局总债务(有息债务)235.6亿港元,净利润0.44亿港元,不良资产近50亿港元,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在秦晓的一系列重组动作后,2003年的总债务降到141.6亿港元,2004年基本消化了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经常性利润提高到50.66亿港元,净利润达到40.09亿港元,净资产利润率由2000年的0.3%提高到21.96%。
秦晓是怎么做到的?首先离不开中央政府给蛇口宽松的政策,让招商局的领导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在于,秦晓在大型国企工作过,非常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同时他受过西方经济学很好的训练,通晓西方理论。他用理论指导了管理实践,成功地推动了招商局的改革。
中国自1990年代末期主导企业发展的企业家,多是业务专精型的企业领袖,他们能精准把握企业的战略定位、通晓企业运作的理论知识、熟悉客户需求和行业趋势、创造崭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推动运用有效的管理工具。
华为:从狼到“洋” 中兴通讯和华为,在世界上为中国IT、通讯企业创造了若干优势,我本人对华为比较熟悉,可以分享一下其转轨背后的故事。
2008年华为全球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海外市场收入所占比例超过75%。一般来讲,如果企业在海外销售利润超过50%就是国际性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为已经完全是一家国际化企业了。2008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华为当年提交的知识专利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它的产品已经应用于全球100个以上的国家,以及50强当中的35个席位。
华为历来非常低调,到目前为止任正非没有接受过任何电视台、报纸记者的访问。尽管如此,同在2008年12月,华为公司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该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亚洲有两个企业,一个是华为,一个是丰田。
1995年华为位居电子百强企业第26位,准备从农村市场扩大到城市市场的时候,中国城市的电信市场份额基本上由国际企业统领,华为面临的是直接和国际巨头交锋。与国际企业短兵相接时,华为发现自己尽管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电信企业,仍然没办法和外国人交手。1995年华为执行第一单香港的合同,出现了种种问题,暴露了员工的职业化、专业素质以及企业管理的种种不足。而这些不足不可能出现在国际化的企业中。华为意识到必须想办法提高企业的能力——一个企业不可能仅依靠热情、激情持续发展。当年的《华为基本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基本法》有103条,第1条:“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第26条:“我们保证按销售的10%拨付研发费用,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这已经成为中国高技术企业的一个标杆;第70条:“公司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以及事业成长暂时受挫阶段,或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启用自动降薪制度,避免过度裁员与人才流失,确保公司渡过难关。”第101条:“高、中级干部任职资格的最重要一条,是能否举荐和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不能培养接班人的领导,在下一轮任期时应该主动引退。仅仅使自己优秀是不够的,还必须使自己的接班人更优秀。”第102条:“要警惕不会做事却会处世的人受到重用。”
《基本法》的每一条都来自任正非所带领的华为管理层的深度思考。《基本法》让员工知道指导企业基业常青的思想,华为的做法确实对中国企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华为的第一次创业表现气势恢宏,靠的是个人的艰苦奋斗、远见卓识。
如果说,华为的崛起靠的是激情,但激情不可能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基本法》作为一种政策性的纲领,无法指导公司的日常运作。而华为从1997年第二次创业的时候就决定要可持续发展,要用10年的时间,使各项工作同国际接轨。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淡化个人,强化职业化。要讲职业化,使组织里每一个人做事务必遵循制度、流程,但对于当时像狼一样激情飞扬的华为人,如何让他们履行制度?还有,当华为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引导电信制造业时,发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和风险。比如企业的实力和管理体系相当薄弱、无法预防和承受失误、面对众多的技术如雾里看花等等。
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华为需要向优秀企业学习,公司经过多方比较挑选,最终选择了借鉴IBM的经验。IBM在郭士纳的带领下,从制造业转型到咨询服务业,非常成功。华为要借鉴IBM的制度体系,给华为人的激情浇冷水。而那些习惯原来一套的人觉得采用IBM设计的制度和流程后,效率反而降低了,便认为IBM这一套不适合华为。
任正非却表示,“我们就是要坚决打击一知半解的标新立异者,清除不思进取的懒惰者。我们让大家去穿美国鞋,让美国顾问告诉我们美国鞋是什么样子。至于到了中国后鞋是不是可以变一点,只有顾问有权力变,我们没有这个权力。创新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创新,我们要把那些出风头的人从我们变革小组中请出去。”他还告诫,“5年之内不许你们幼稚创新,顾问们说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即便认为他不合理也不许你们动。5年之后,把人家的系统用好了,我可以授权你们进行最局部的改动。至于进行结构性改动,那是10年之后的事情。”
任正非要求员工必须执行IBM顾问设计的流程,在执行流程的过程中,让他们真正发现问题,再提出优化的方案,等优化方案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形成华为自己的方案,这就是削足适履,僵化、优化、固化三步曲。《基本法》促进了狼性文化,而IBM的咨询方案让华为员工逐渐融入制度,变革原来的狼性文化。员工逐渐适应IBM的方案,人均效率首次大幅度提高(编者注:据媒体报道,华为在1998年时人均效率仅是IBM的1/65,朗讯的1/25;2007年,华为的人均效率为16万美元/人;2008年,华为的人均生产效率为21万美元/人,这个数据比之爱立信的32万美元/人,思科的59万美元/人,虽然仍有差距,但是,华为的追赶之势在近两年内表现非常明显,2008年大幅上升了31%)。
华为走向国际遭遇的问题,也会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征途上面临的问题。多年的海外发展,华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从能人管理走向制度管理;从崇尚领袖到群体领导;制度体系与文化系统并存;由轰轰烈烈的运动到和风细雨的调整;由狼性掠夺转向遵守国际商业规则;不卑不亢地与国际同行保持竞合;克服“幼稚和冲动”和“僵化与麻木”;保持国际化与中国化的双重认同;兼顾业务成长和管理变革。
华为“超常规发展”的逻辑,我总结为先知先觉,土狼精神,众志成城,财散人聚,逼上梁山,脱胎换骨,居安思危、坐怀不乱。任正非代表的第三代企业领袖,我称为国际运营型企业领袖。
结语 科特说,成功的组织变革,有70%-90%是由于变革领导带来成效,还有10%-30%是由于管理部门的努力。回顾过去二十多年出现的的三类企业家,他们之所以卓越,是因为有崇高的理想,永远将建设优质企业作为自己的天职。他们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愿景唤起聚焦、以沟通凝聚共识、以定位获得信心、以学习提升自知。
中国的企业家们,在非常复杂的情形下,能够制定准确合适的战略,它源于企业家的判断力、远见、坚韧以及雄心,中国的企业之所以走向成功,重要的原因在于有这样一些卓越的企业家所具备的卓越领导力。
张志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