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准备好“免费”了吗?
百度,中国的谷歌,简单地将谷歌免费模式复制到中国,而且更进一步,用搜索+MP3下载双免费的模式,一样取得奇迹般的成功;
淘宝,用免费网店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世界巨头“易趣”,2009年淘宝营业额突破2000亿元,绝对是世界级企业的标准;
360杀毒,杀毒软件业的后起之秀,在“免费“的旗帜下,从瑞星、江民、熊猫等众多老牌杀毒软件的包围圈中完美突围,建立了品牌,近期360杀毒还在央视投放了大量的广告,诉求点只有一个:免费,永久免费;
征途,这一款打免费牌的网络游戏,正在为史玉柱同志创造着比脑白金、黄金搭档高出几何数倍的利润,还帮他在美国纳斯达克圈了老外的资金;
我们可以看到,当这些企业慷慨地将自己产品免费后,他们赢得了市场,同时也创造了强大的品牌和与众不同的盈利模式,是的,他们正在盈利而不是亏损。
可能读者也发现到了,案例中用免费取得成功的企业都处于数字经济领域,而非传统的实体市场。数字经济领域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前期研发费用高,而产品本身的生产成本很低,而且一旦使用者足够多的话,产品的边际成本更是接近与零,这为免费创造了前提。
那免费能在传统的实体市场上运用吗?
事实上“免费模式”并非是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利。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家伟大的企业凭借对免费策略的的运用创造了伟大的品牌。1903年,推销员金·吉列(King Gillette)用4年时间发明了一种可更换刀片式的剃须刀,但是在最初销售的这一整年里,只卖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为了摆脱销售困境,吉列先生想到了“免费”策略,他首先以极低的价格(相当于免费)将数百万副刀架卖给美国陆军,以期这些士兵退役回家后,可以变成吉列的忠实用户;他还将刀架免费送给银行,让银行作为礼品送给新开户的客户(就是有名的“存钱送剃刀”活动)。通过这种免费模式,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已经售出了1240万枚刀片,至今吉列公司已经成功售出了几十亿枚刀片。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被免费的商品所包围着:超市里有免费品尝的食物、饮料;地铁里有免费发放的最新报纸;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的新款手机(前提是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消费相应的话费);可以用积分换取一张免费的机票;如果你运气好一点、技术好一点,淘宝网上每天都有商家推出的“秒杀”商品(一元钱与免费无异)让你去拿……
不用怀疑,当你还可能在为产品如何定价烦恼的时候,免费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乃至商业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那些具备洞察力的企业和品牌所认知和广泛运用,并创造着可观的利润,不仅仅是数字经济领域,在传统实体市场同样如此。
免费策略是如此的有效,以至于新媒体评论家杰夫.贾维斯在2009年通用汽车面临破产危机时给出了“借鉴谷歌商业模式,免费发放依靠广告收入的汽车”的建议。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好想法,假设通用汽车真的推出一款免费汽车,可以想象它必然将会赢得全球消费者空前的关注,销量当然更不会是问题。但是如何将免费赢得的美誉和消费者关注变成现金收入,这需要营销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或许这就是通用汽车目前没有采取免费策略的原因,也是所有想将自己产品免费的企业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让产品免费很简单,但要通过产品免费实现盈利却很难,也就是说在免费的同时还必须想好如何收更高的费用。在数据驱动的年代,投资回报已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而免费创造的却非直接利润。谷歌、百度可以依靠广告联盟收取广告费,吉列可以通过价格不菲的刀片获利,淘宝不仅成功打造了支付宝、广告等收益产品,现在还通过淘宝商城向高级客户收取店铺费用。如何从免费到收费,成功的企业已经成功了,但对更多的企业来说这确实还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现在,你的产品准备好“免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