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5 11:05
中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49分报道,3月的黑龙江依然寒风刺骨。与天气一样,黑龙江的大豆(资讯,行情)市场足以让豆企老板们感到寒冷。传统的产销旺季正是春节前后的几个月,但是黑龙江省内70多家规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绝大多数处于停产状态,并且已经全部停止收购大豆。备受国家农业补贴呵护的中国大豆为何却陷入困局?《中国经营报》记者李宾深入采访了业内企业以及相关专家,下面我们连线李宾。 企业:我停产 农民:我等着 政策:咋这样呢 主持人:李宾你好,现在豆农的处境怎么样?根据你的采访,为什么油企没有积极性收购农民手中的大豆呢? 李宾:主要是因为国家2009年出台的收购政策,最低保护价政策是允许一定规模以上的油脂企业进行收购,政府对于保护价收购给予补贴,160元/吨补贴,现在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之间价差过大,比如进口大豆到港的价格才3000、3400元/吨,而国家规定的最低保护价是3740元/吨,每吨160元的补贴弥补不了价差,油企以这个价格收购加工,没有利润,积极性就不高,东北农民因为每年5月份才进行春播,农民对这个价格比较有信心,至少国家最低保护价在那兜着,他们也不担心价格可能会跌下来,甚至希望越来越高,他们也没有卖豆的意愿,导致整个无价无市的状况。 左手掰过右手 市场与政策的冲突 主持人:国家的临储计划和最低收购价政策,正是为了防止"谷贱伤农"而出台,为什么反而造成了大豆产业链的崩溃呢? 李宾:2008年的时候,2008年10月份国储计划,当时也是因为豆价太低,农民种豆基本亏本,所以国家出台最低收购价,包括大豆、玉米(资讯,行情)、水稻甚至是小麦(资讯,行情)都有这样一个政策,之前可能玉米、大豆没有。当时叫临时储备政策,定在1.85元/斤,一吨是3700一吨,由中储粮系统收购大豆,所以导致那年,整个东北的油脂企业几乎全线停产。 这一次整个产业链开始断裂或畸形的开端,那一年只有中储粮有资格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大豆,价格抬高之后,油企就没办法以市场价格进行整个产业链运作,所以是经历大半年的停产后,偶尔价格提高才有可能生产,2009年,大豆协会包括各种企业界人士,包括媒体报道的也很多,也有一些呼吁,2009年国家意识到问题,渐渐以南方棕榈油(资讯,行情)的政策经验,在最低保护价政策的基础上,生产企业收购后国家财政给予一定补贴,这个政策到2010年4月30日就结束,届时是最集中的收购期,这个政策可能没有考虑进口大豆价格,进口大豆的价格一直是在变动的,一直是在波动的,如果弥补不了之间的成本差额,就会影响到企业,我们国家的国产大豆产业链,几年前就变成依附型的产业链,进口大豆的价格决定了我们这个产业链大豆的价格。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