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国内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赵红、吕芳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他们认为,关系风险主要指供应链企业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相互信任的缺乏而产生的风险,绩效风险则指与合作情况无关的所有能够导致供应链整体失败或损失增加的危险。马士华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他认为内生风险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个体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来源于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丁伟东认为供应链风险是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
总结以上看法,基本含义如下:
1)供应链风险的来源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
2)由于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企业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波及和影响其他企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供应链的破裂和失败。
供应链风险产生原因
供应链内生风险
1)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合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合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环境中,委托人往往比代理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代理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委托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如供应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上的局限或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所提供的物资达不到采购合同的要求给采购带来风险。
2)信息传递风险。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会产生牛鞭效应,导致过量的库存。
3)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效率,这样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刚性太强,缺乏柔性,若在生产或采购过程的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停顿。
4)分销商的选择产生的风险。分销商是市场的直接面对者,要充分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做好分销商的选择工作。在供应链中,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从而导致供应链的解体。
5)物流运作风险。物流活动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供应链要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实现即时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这就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采取联合计划,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例如,运输障碍使原材料和产品不能及时供应,造成上游企业在承诺的提前期内无法交货,致使下游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不利影响。
6)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供应链一般由多家成员企业构成,这些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最后输出不同的结果,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供应链外来风险
1)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中的生产、运输、供给和销售等都建立在对需求准确预测的基础之上。市场竞争的激化,大大增强了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很容易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无法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顾客偏好。一条供应链也会由于不能根据新的需求改变产品和供应物,而不能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最后,市场机会也会由于不能满足顾客快速交货的需要而丧失。
2)经济周期风险。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这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加大。在经济繁荣时期,供应链在市场需求不断升温的刺激下,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增加存货、补充人力,相应地增加了现金流出量。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供应链销售额下降,现金流入量减少,而未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仍需大量资金的继续投入。此时市场筹资环境不理想,筹资成本加大。这种资金流动性差的状况就增大了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3)政策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对一些产业的鼓励,给供应链投资指明了方向;对另一些产业的限制,使供应链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进行产业调整。
4)法律风险。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法律法规的调整、修订等等不确定性,有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
5)意外灾祸风险。主要表现在地震、火灾、政治的动荡、意外的战争等等,都会引起非常规性的破坏,影响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从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使供应链中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受阻或中断,使生产经营过程遭受损失,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供应链风险具有的特点
#91;1#93;供应链风险具有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生产源头和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导致反馈误解。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依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种曲解从一点微小差异最终传递到源头时出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
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因此,对供应链风险的传递和控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根据供应链的时间顺序和运作流程,各节点的工作形成了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整体的效率、成本、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由于各节点均存在风险,则供应链整体风险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通过风险传递算法可以对供应链风险瓶颈单元加以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调整、优化,进行风险控制。比如可对瓶颈节点的资源分配予以调整。
供应链风险具有互动博弈与合作性
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它由各环节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造成。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因此为了争夺系统资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博弈。同时,在部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
供应链风险评估
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估其步骤如下:
(1)调查表格设计与调查
首先将供应链的内外部指标确定为调查表格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有系统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合作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与市场环境风险等。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之上又可细分出众多的易获得数据的三级指标,如:管理因素可分为采购价格过高、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品质量不合格、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差、库存控制不严格等;信息风险可分为合作伙伴扭曲信息、IT系统和软件选择不当、信息共享水平低等;合作风险可为合作伙伴的自利行为、合作伙伴间不胜任、合作伙伴间利益分配不均等;自然环境风险包括发生自然灾害与疾病、公用事业提供不足、行业限制及产业政策限制等;市场环境风险可分为需求大幅度波动、客户财务状况不好等。由以上确定的指标设计调查表格,根据抽样调查原则,对各行业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然后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数据挖掘以确定重要数据间的潜在联系,自动发现奇异值,总结出特征指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筛选,从而确定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初级指标体系。
(2)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
把所确定的初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先进行简单的定性分类,使每一类指标都大概反映企业供应链风险的某个方面,再以此为基础对每一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选出的主成分作为新的分析变量,以各企业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新的分析数据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因子),并以此作为构建企业供应链风险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接下来,计算出各企业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作为判断企业在供应链风险某个方面强弱的标准,再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加权因子得分和,便可作为评价整个企业供应链风险强弱的标准。
(3)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首先,对统计分析中确定的不同因素研究影响供应链企业风险的方式、范围和程度,按相关程度大小对各因素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最主要几个因素作为评估模型的构成要素,根据数据挖掘过程中确定的各种数据之间的潜在联系,确定评估模型的结构和各个要素在模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该模型各个要素取值的有效范围、测试标准和适用场合。然后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随机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使用这些样本企业的数据对构造的模型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对模型做出必要的修正。最后就可以通过模型动态地对供应链企业风险进行动态地测定,以利于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程序
分为四个阶段
(1)风险识别:对企业或供应链面临的潜在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和辨别。
(2)风险衡量:运用定量分析法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范围及程度进行估计与度量。
(3)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恰当风险管理工具,优化组合,规避、转移、降低风险。
(4)风险管理实施与评价:协调配合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反馈、检查、调整、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标。
供应链风险防范对策
(1)加强节点企业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而形成的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整体的效率、成本、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由于供应链整体风险是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因此,通过对节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进行风险调整和优化,将大大加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2)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与应急系统。供应链管理中,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应变事件的小组。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在预警系统做出警告后,应急系统及时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避免给供应链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
(3)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
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加强了企业的通信能力,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来消除信息扭曲,比如共享有关预期需求、订单、生产计划等信息,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一般来说,企业上下游间的信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4)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诚信机制很不完善,供应链企业间出现道德风险是难以避免的。要防止败德行为的出现,就应该尽可能消除对信息不对称性,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败德行为获取更大的利益,来消除对方的败德风险。
(5)优化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补性以发挥合作竞争优势,一方面也要考量伙伴的合作成本与敏捷性。合作伙伴应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由采购、生产、分销、销售构成的分离的块功能。只有链上伙伴坚持并最终执行对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发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份额。
选择合作伙伴须考察其综合素质,如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核心资源与地理位置、经营业绩、R&D、现场管理、质量体系、成本控制、用户满意度等,同时要求合作伙伴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信用水平。要注意识别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的动机和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可通过设立一个进人供应链的最低信用度,让那些高于最低信用度的企业成为供应链的真正伙伴,最大限度地将具有潜在危险者排除在供应链系统之外。
由于供应链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合同(或协议)基础之上的组织形式,单纯依靠合同规避风险仍然不够,供应链企业之间需强化基于合作利益有效分配的信任激励,一方面要保证供应链总收益分配中伙伴间的利益共享,即各成员间都“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约束各厂商的行为,恩威并施、双管齐下的激励措施必将大大降低供应链面临的道德风险,增进伙伴间的感情联络与合作信任,巩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6)重视柔性化设计,保持供应链的弹性
供应链合作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供应链企业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柔性设计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当今供应链管理强调JIT方法,减少库存以降低成本,这种运作模式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需求有较大波动时就会显得缺乏弹性。变色龙活的时间很长,是因为它应变的能力。因此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仍应保持供应链适度弹性。
(7)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第三,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第四,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伙伴成员以诚实、灵活的方式相互协调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
除了选择好的合作企业外,选择流通的产品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亿博物流咨询供应链专家宋文远分析,供应链最有威力的是有规模的流通产品,在供应链中会显示优势。矿泉水就是流通的产品,大家都可以喝,风险相对较小。而如果我供应的物品不是矿泉水而是治癌的药,那么就不是流通的产品,而是是专业性产品,风险就很高。”
(8)加强供应链文化建设
打造共同的价值观。
良好的供应链文化将能在系统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增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团结协作,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内耗,并且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双赢关系;使得供应链的成员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从而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
(9)加强采购管理,优化物流配送
企业产品生产是以采购为前提的,采购既是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开始,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的桥梁,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有其重要作用。采购环境的复杂多变与采购管理系统功能的弱化是采购风险形成的缘由,采购风险的防范应从供应渠道或供应商的选择与强化采购制度控制两方面人手。大型企业集团物资采购市场大,涉及设备、钢材、木材、塘材、土产材料、工器具、化工原料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招标或比价采购促使成百上千家供应商前来竞争,为保证质优价廉物资的及时供应和可靠服务,一方面要实行供应商准入制,设定供应商准入的资格和条件,拒质量差、资信低、服务不到位的供应商于门外。另一方面要建立供应商资信考评信息库,对供应商基本情况、产品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售后服务等实行动态跟踪考核,并借助优胜劣汰机制,使企业集团始终拥有一支最佳组合的供应商队伍,为集团企业各类物资的可靠供应提供保障。强化采购制度控制应从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严格采购程序、实施有效监管等方面推进。
供应链上采用多头供应商的柔性供应机制,可以有效防范单一供应商结构下渠道受阻,即可影响整条供应链常运行的供货风险。为此,企业对关键物资材料的供应须选择来自不同地域的两个以上供应商提供,并对每个供应商的供货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物资供应安全稳定。物流配送是供应链营运中的重要环节,依靠专业强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专注核心业务,优化经营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分散并增强抵御物流配送风险的能力。
(10)与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
供应链是一个多节点企业共同加盟串并相连的复杂系统,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和影响到整条供应链。为此,集团企业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建立起操作简便、灵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借助产品质量、合同履约、库存周转、客户满意度等监控指标,进行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以达到及时预防、控制和转移风险,保证整条供应链连续、平稳、有效地运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供应链风险》专著
基本信息
作 者: (英)布林德利 著,刘秉镰 等译
出 版 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91;2#93;出版时间: 2009-10-1
开 本: 大32开
ISBN : 9787310032860
定价:¥23.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国际风险和供应链研究网络(ISCRIM)创建人克莱尔·布林德利(Clare Brindley)博士主编,是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Steve A.Melnyk教授等共计十四位专家学者合著的成果。本书内容共分十二章,从理论到实践应用,从概念、定义、模型分析、框架建立,到建筑业、危险品等行业的应用分析,本书的各章在国际最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创新性地研究了供应链风险问题。
本书适合于物流、营销、管理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使用,也适用于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同时,对于物流界的政府人员和企业人员也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本书的翻译,将对我国相关研究的深化和该领域在实业界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录
第一篇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绪论
1.1 导言
1.2 供应链
1.3 供应链管理
1.4 不确定性和风险
1.5 风险与风险管理
1.6 供应链中的风险和风险管理
1.7 公司绩效衡量
1.8 本书的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供应链风险分类和供应链风险管理
2.1 导言
2.2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三个维度
2.3 供应链风险管理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权变框架的供应链风险属性分析
3.1 导言
3.2 供应链演化
3.3 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4 建立权变框架的原因
3.5 权变框架的维度
3.6 背景特征
3.7 结构和过程特征
3.8 决策支持
3.9 人员特征
3.10 度量
3.11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供应商关系和网络的风险管理
4.1 导言
4.2 关于网络
4.3 有关风险管理研究的相关出发点
4.4 基于交易成本的网络风险分析框架
4.5 供应商网络风险
4.6 基于风险的供应商关系评估
4.7 供应商网络中的风险管理方法
4.8 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重视客户的风险
5.1 导言
5.2 信息通讯技术对供应链的冲击
5.3 供应链管理、关系营销和风险管理
5.4 以客户为中心
5.5 一个新模型:模糊供应链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供应链风险管理
6.1 背景
6.2 供应链风险管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6.3 论文的外部特征
6.4 定位
6.5 结论
……
第二篇 技术与应用
第七章 对英国建筑行业的风险检验和供应链合作研究
第八章 供应商早期参与(ESI):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工具
第九章 危险品海上运输风险分析框架
第十章 物流外包:基于委托人和服务商角度的风险研究
第十一章 确保持续供应的方法和实践
第十二章 结论
图形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