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库存管理>详情页

面对自然灾害如何应急采购?

2010-06-30 10:04

  美国灾难大片《后天》中讲述了这样一幕——全球大部分地区气候突然转冷,大型暴风雨雪天气持续,霜冻袭击了所有的地区,造成交通瘫痪,引起全球恐慌,人类的生存陷入危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008年年初我国遭遇的大面积持续的大型雨雪天气造成7786.2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0.7万间,损坏房屋39.9万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0.9亿元,给安徽等14个省(区、市)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波及广东等10余个相关省市。以广东省为例,当时向北、向东方向的公路、铁路、空运等交通基本全部瘫痪,出省旅客大量滞留,仅在广州市火车站便滞留了20万余人。大量人口在春节临近相对集中,并在同一时间受到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区域应对突发事件物资采购保障系统。

  自然灾害对物资保障带来的影响

  自然灾害影响区域公共职能部门,给实施保障带来不便。以洪灾、雪灾、火山喷发、地震为主的大型自然灾害,其爆发通常具有一定的突然性,给受灾区域及相邻区域的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带来较大影响,阻碍和延缓了区域公共职能部门指挥、组织、控制和协调物资采购保障的过程。

  自然灾害影响区域正常社会秩序,给筹措物资带来不便。大型自然灾害往往会给区域内人口带来恐慌,进而引起连锁效应。经济秩序发生紊乱,波动物价、股市、物资生产和供应等各经济领域,产生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股市暴跌等不良经济状况;社会秩序发生一定变化,不安因素将增多,犯罪率增高,出现单向移民潮,给保障物资的筹措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自然灾害影响区域制造业,给生产和储存带来不便。自然灾害致使生产环境恶劣,工厂工人减员,能源和原材料供给不足,生产受限;同时,采购物资的储存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影响区域物流能力,给运输补给带来不便。自然灾害不仅阻碍交通,降低交通工具的使用能力和范围,而且将受保障者局限于有限区域内,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区域内物流保障能力。

  自然灾害条件下应急物资保障的特点

  时效性强。日常的物资采购保障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合同签订、生产准备、组织生产、检验发运时间节点,需求保障周期较长,物资时效要求不高。而在应急条件下的保障在时间上非常紧急,保障对象和应急分队亟需在某一时间节点之前完成物资补给,经过该时间之后便不再具有其原先既定的特殊使用价值。

  数量大,品种多,针对性强。大型自然灾害覆盖区域广,影响人口多,破坏程度强。相应于受灾区域、受灾人口和受灾程度的不同,需应急采购保障物资的数量、品种也各不相同。针对灾害种类、区域气候和地形特点、群众生活习惯、防护和应对重点等不同,应急采购保障物资各不相同,针对性强。针对台风灾害,则以临时住宅、饮食物品、建筑材料、能源供给等为主;针对寒雪灾害,则以保暖用品、加热食品等为主;针对洪灾,则以临时住宅、防汛器材、干粮饮用品、防疫物资等为主;针对地震灾害,则以简易住宅、食品、建筑材料、药品为主。

  不确定性强。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强是战时物资采购保障的基本特点。应急需求是突发产生的,采购的任务下达的时间、采购品种、采购数量等因素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急需求时间不确定。由于物资采购保障的任务是非预定的,什么时候需要、需求多少往往也是不确定的,使得预测物资采购保障需求十分困难。二是自然灾害强度、影响范围、受灾人口和持续时间的不确定。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种影响难以预测,物资采购保障难以准确计算需求量,只能依靠应急保障部门进行实地统计获得。实际需求保障信息的相对滞后与物资采购的预先准备之间,矛盾突出。三是群众因素的不确定。群众在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反应,同样会影响应急物资采购保障的实施。

  (四)经济性弱。应急物资采购保障有两个核心要求: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满足物资需求;保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资保障任务。如果按照日常采购要求,则无法满足应急作战采购的要求。需求不再受供给和价格等因素支配,而是服务于“应急”这个中心。因此,在应急物资采购保障过程中,平时采购所遵循的“节支第一”的经济性原则不再成为采购活动的中心,因此应急作战物资采购保障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放弃这项原则,成为一项纯消费性行为。

  对策

  立足战略应急高度,统揽物资保障全局。能否及时、准确地完成应急物资采购保障任务,关系到抗灾救灾效果乃至区域内的国计民生全局。因此,应急物资采购保障工作应立足于战略应急的高度,跳出区域管控的思维局限,综合考虑受灾区域及相邻区域受影响群众、应急保障力量及支援保障力量,以及区域环境特点等的各种影响因素,真正做到“着眼远、着手实”;统筹应急保障全局,即不能为满足需求而保障,应在战略应急的高度上,深入了解背景,清楚掌握发展态势、保障能力、物资储备信息、供应商情况等,从而有力协调各应急保障环节。

  紧密联系指挥核心,精心做好应急预案。应急物资采购保障过程中,物资采购需求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应急保障决策一旦做出,物资需求则随之产生;随着灾情和民情的发展,在满足了旧需求同时,新的需求也会不断生成。

  紧密联系指挥核心,指物资保障管理部门在应急保障全过程中时刻保持与抗灾指挥中心的紧密联系,及时接收最新指令,掌握需求变化,从而作出相应部署和调整,并不断根据信息进行预测。精心准备应急预案则是指在未发生灾害时,注意掌握区域内的重点片区的气象情况、地形地势、灾害特点,以及人口分布等情况,了解可能发生灾害地域内有关生产、加工企业的物资资源及生产能力信息,并据此科学预测物资需求,编制合理可靠的应急预案,预案中需求信息应附列所需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标准、需求数量、预算金额、收货单位、到货地点、交货期限等相关信息。

  拓宽信息交互渠道,确保层级沟通顺畅。在灾害面前,掌控信息的能力强弱对于防灾抗灾及应急物资采购保障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增强信息监控能力以提高反应速度和保障精准度,增强地区政府信息化水平以使各终端能够及时反馈需求和保障信息、增强应急物资采购保障力量信息沟通能力以提高保障效率。

  拓宽信息交互渠道是指拓宽决策层、需求层、保障层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综合保障效益和效率。拓宽决策层——需求层信息渠道即评定需求信息优先级别,增强对于抗灾地域需求和保障情况的了解;拓宽决策层——保障层信息渠道即明晰物资采购实际需求,明确应急物资采购保障力量的具体任务,提高应急保障效率;拓宽需求层——保障层信息渠道即优化信息传输流程,缩短准备时间,减少滞缓节点,明晰需求特性,提高保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强化应对保障演练,丰富应急保障手段。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应急物资采购保障任务量重、时间紧、标准高、环境恶劣,对应急物资采购保障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强化应对灾害保障演练是为了提高区域内各级政府事业部门、后勤部门及相关物资采购保障力量在各种灾害环境中的承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解决应对各种灾害中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促使保障人员深入了解各种灾害的特点,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采购方式,促使区域政府相关事业部门基于预案,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演练,查缺补漏,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能力。

  丰富需求保障手段则是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下,确保采购手段多样化、灵活化、实用化,将集中采购与零星采购结合,将后方采购与就地采购结合,将预先采购与当时采购结合。同时,要充分考虑灾区现实环境,兼顾采购时限、质量、效益,灵活选择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和协议采购等应急采购保障方式,明确操作程序、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合理配置预置储备,优化结构,科学选址。在大型灾害条件下,简单地依靠应急采购来进行物资保障显然不够,区域政府部门应提前预置定量的应急物资储备并合理选址储放。

  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储备量和储备结构,二是储备预置地点。这就要求做到三点:一是对中央、区域以及军队的物资储备资源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包括储备物资的数量、品种及地点;二是熟悉各级预案内容,了解本区域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物资资源等信息,合理搭配物资,科学设计物资储备结构;三是考虑各种因素,利用科学的运筹方法合理设计物资储备预置地点和网络,力图以最少的预置点和最小的储备量来满足抗大型自然灾害的物资需求。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