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专题>详情页

云南旅游攻略之云南塔介绍【云南旅游攻略大全】

2010-12-14 16:32

崇圣寺三塔

大 理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一公里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塔下仰望,只见塔矗 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 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照壁后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 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明代,李元阳重 修,亦有 “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 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 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口口,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大理崇圣寺三塔)

东西寺塔

东 寺塔和西寺塔是云南创建最早的古塔之一,东寺塔原建在常东寺内,俗称常乐寺为东寺,故名东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为正四边形,边长12米。塔身为方 行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3级。塔底层南面辟一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龛,内有石雕佛像一尊。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制贴金金翅鸟,每 只高约2米,俗呼金翅鸟为金鸡,故又称金鸡塔。相传这4只金鸡,在冬春风多季节,还会“喔喔”啼叫,远近都能听到。

清道光十三年 (1833年)昆明地震,东寺塔完全倾圮。咸丰六年(1856年),常乐寺亦毁于兵燹。光绪九年至十三年(1883年~1887年)重建东寺塔,“因视旧 基低下,虑土薄弗坚,乃移于迤东数百步内”,按照西寺塔式样重建,塔的造型仍保留唐代建筑风貌,其形制和结构均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宏圣寺塔相同。 198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在塔周围建公园。


(东寺塔)

西 寺塔原建在慧光寺内,俗称慧光寺为西寺,故名西寺塔。塔为四方形密檐式十三级空心砖塔。高35.54米,塔基三层,高2.38米,最下层边宽12.5米。 南辟券门一道通塔内。塔内有回形木梯可登塔顶。第二层以上各层设佛龛或券洞,佛龛中有红砂石雕菩萨坐像。塔顶四角各置铜质金鸡1只。

明弘 治十二年(1499年),昆明地震,西寺塔倾倒过半,十六年(1503年)仿东寺塔式样重修。清康熙六年至十二年(1667年~1673年)又加修葺。道 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塔刹毁,塔身倾斜。咸丰六年(1856年)慧光寺毁于兵燹。1983年11月至1984年9月,对西寺塔进行维修。1985 年,在西寺塔周围建文化娱乐园。198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姐勒金塔

姐 勒金塔,傣语称“广母贺卯”,意为在坝子马头的塔,它距瑞丽市东北公里,是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佛事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  旧塔塔身用土坯建造,主塔 高10余 米,周围以数小塔围之。后经历代土司主持在其基础上进行不断整修装饰,到民国年间,10余米主塔直入云天,其外环列7座小塔,外表涂上金粉,主塔顶冠贴以 金箔。塔其围有一圈石栏,四周置石雕狮像。塔周古树参天,见者无不为之赞叹。1981年重新开始修建新塔,历时数年,在原塔基上重现了旧塔原貌。


(姐勒金塔)

树包塔

树包塔,傣语称“广母姐列”,译为铁城塔,位于芒市镇友谊路旅游步行街中段东侧。塔高10余米,树高数十米,塔顶着树,树包着塔,顶上枝叶葱茏,脚下佛塔生辉,堪称塔中绝景。树包塔建于清代乾隆年初,据说是芒市安抚司十五世安抚使梦放作藩所建。 

树 中不会生塔是毫无疑问的,而塔中长树,树长大又把整个塔包住,形成树大塔小,不仅是中国仅有,恐怕世界上也是少见。树包塔的形成据说是塔建成后,常有吃了 菩提树籽的小鸟来塔顶栖息,含有树籽的鸟粪恰好拉在塔顶微小的缝裂之处,菩提树种发芽生苗,长成小树,因菩提树为佛家神树,使其留了下来,经漫长岁月,小 树奇迹般长成大树,而大树又把它的须根向塔底大地蔓延,尽管始终没有落到大地,但须根毕竟长粗、长大,并紧紧地缠住塔身,在200多年风雨历程中,将塔愈 包愈紧,今天看来,宛如塔为树建,树为塔身,形成塔树浑然一体的天下绝景。 

现在人们看到的树包塔外貌是1985年重新修缮过的。重修时 在塔与树空隙处作了若干修饰,在力求恢复原塔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加深了塔在树中树在塔中的天然效果,加砌了八角型水泥平台,将塔和树镶在其中,使人感到塔 和树好像都是从平台中同时冒出来的。增修了4座圆锥型小塔分布塔的四周,并塑了4座傣语称为“拉嘎”的神兽蹲跨塔台四方,作为塔和树的守护神,使树包塔增 添了傣族神话色彩,将树包塔衬托得更加雄伟和威严。


(树包塔)

勐混景恩塔

景 恩塔傣语称为“塔景恩”,因建在广景恩山上而得名,此塔是西双版纳勐海地区的中心佛塔。据塔碑文记载:景恩塔原属单塔,先后在傣历141年(公元779 年,唐),傣历1133(公元1771年,清),傣历1139年(公元1777年)维修过三次,后于傣历1315年(公元1953年)维修时又增建四座小 塔。

景恩塔为砖石结构,属八角金刚宝座式群塔,由大小9个塔组成,塔基为边长17米的正方形,主塔高17.2米,四周小塔均高6米。塔呈 折角多边形串珠状,座为八角亚字形须弥座,塔身和塔基绘有花卉和栩栩如生的蛟龙图案,塔刹由宝瓶、相轮、宝盖、风铃等组成。整个塔造型雄伟壮观,彩绘精 湛,是一个具有艺术价值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恩塔)
曼磊母子塔

曼 磊佛塔位于勐海县勐遮坝东南佛双公路7公里处的曼垒村后山顶上,有大小两座,大塔高20米,小塔高15米,塔基均为四方形,塔身为八面体。两塔顶端有金属 饰品,其间有两座小佛寺。母塔高9米,子塔高6米,造型美观,周围古木参天,环境优美。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带领一名高徒到西双版纳传经时曾坐在此地休 息,后来当地傣族人民为了纪念他,运来砖石建塔。据说此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

塔南面有一棵高30余米的野芒果树,小塔历史与野芒果树的树龄相等。现两塔修复一新,为远近傣族及佛教信徒朝拜和游览的景点。


(曼磊塔)

芒洪布朗族八角塔
 
在 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芒洪寨,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布朗族八角塔,南传上座部佛教布朗族佛塔,此塔为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空心砖塔,座东朝西、分塔基、塔身; 塔顶三层,通高5.8米,塔基为砂石,八方须弥座式;塔身高2.1米,总边长10.63米,塔身塔基上下有七块石雕图案,西方设塔门。二层塔檐八角瓦面起 翘,塔顶为缩小的八角攒尖顶,塔顶檐下绘有古代兵器,塔身内空心,是布朗族佛教藏经书处。此塔对研究布朗族宗教文化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1985年3月, 澜沧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孟连金塔

孟连金塔由 8个附塔环抱一个主塔组成,占地3540平方米,主塔高31.6米,是省内最大的金塔佛塔,它和宣抚司署遥遥相望。 

 孟 连金塔座落于南垒河畔,每座塔均挂有风铃,当风吹过,风铃便发出轻脆的叮当声,傣家人认为这是来自天上的梵音。据传,孟连金塔的来历与孟连宣抚司署密切相 关。孟连宣抚司署,傣语称 “ 贺罕 ” ,为金殿。很久以前,人们就觉得应该有一座与金殿交辉的塔,后来便在此造了此塔。金塔建成后,与“金殿”珠联璧 合,相映成辉。


(孟连金塔)

五台山文笔塔

五 台山文笔塔位于按板镇西北6.5公里处勐通河西岸文畔村五台山顶端。塔为砖木结构,高13米,培分七层,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及塔身下部为 方石砌成,边长约6米,塔身上部为青铜色砖砌成。石砌部份实心,砖砌部份空心。塔内各层均有十字交叉梁木,开有门窗,可攀入内。塔刹呈四方锥形,顶若笔 尖。  该塔建于清光绪四年〈1879年〉,系清朝花翎副将衔加二级补用都司李春阳所建。据传李早年丧父,孤儿寡母,常遭文畔富人欺侮,长大后外出当兵终于衣锦还 乡。为出恶气以镇文畔,故建塔。五台山系无量山支系,群山起伏,层峦迭障,苍松翠柏簇拥着文笔塔,甚是壮观。登塔远眺,勐通河犹如蜿蜒银蛇将五台山缠绕, 河水清明如镜,波光粼粼。


(五台山文笔塔)


景戈白塔

景 戈白塔,位于耿马县城京云民族中学后山顶,始建于清乾隆43年(1778年),至今已有232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中缅边界战争不断,双方军 队集结滚弄江畔,相持不下。耿马十四世土司罕朝瑗决心化干戈为玉帛,他一方面承担了各路军饷,护卫边界,另一方面从中斡旋,使双方驻军撤离,结成了友好邻 邦。罕朝瑗便在土司衙门东南山岗的景戈佛寺旁修建了景戈白塔,竖碑铭文,永志中缅友好,并指定每年泼水节后逢“丁”或“壬”的日子为赶摆的日子。

“赶白塔”期间,四方各族群众纷至沓来,扶老携幼,聚会白塔之旁。青壮年以村寨为单位,擂响象角鼓,围绕白塔起舞。善男信女们在白塔祭棚前点香敬供,四周摊位上摆满各类特色小吃,香气溢人。

1988 年耿马大地震使白塔上部毁坏,仅剩塔基,经1992年重修的白塔,形似原状。塔基呈六边形,边长25米,象征佛祖的主塔高30.3米,与周围代表一年12 个月的12座副塔簇拥成群。附设有蹲狮、踏步、走廊、佛龛各种浮雕彩绘,主塔座下六面都有上下两层佛龛。塔南的两尊麒麟,昻首啸天,好似白塔护神。立身塔 下放眼望去,田园村舍、山水城郭和县城全貌尽收眼底。


(景戈白塔)
大德寺双塔

大德寺双塔位于昆明五华山东侧的祖遍山巅,今平政街大德寺内。1983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同东、西寺塔一样,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

大德寺双塔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两塔高21米,东西相距27米,均为密檐实心方塔,塔身每层四面均有佛龛,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记。全塔朴素无华,自然庄重,五百余年来,历经沧桑,依然如故。

双 塔是昆明市区内著名古刹——大德寺的佛塔。建塔之后,大德寺又因塔得名,并称双塔寺。大德寺所在的祖遍山,是景致极幽奇之地。山上古柏森森,翠荫蔽日,登 临其上,城郭千家,山林秀色,滇池碧波,一览无余。明清两代,迭有修葺,成为昆明市区较大的佛寺之一。与寺西的盐龙祠,寺祠相连,前来烧香拜佛者及游览观 光者终年不息,成为香火甚旺的古刹之一。

昆明城中,南有东、西寺两塔对屹,而两塔又与大德寺双塔遥遥相望。大德寺双塔下原有大、小绿水河,塔水相映生辉,有“绿映双塔”之誉,与“双塔云中,一楼天际”一齐被人称道,明清时被誉为昆明十景之一,可惜楼 (即松子楼)已无存,只有双塔如故。


(大德寺双塔)

金刚塔

官 渡金刚宝座塔,又名金刚塔,位于昆明市官渡古镇。三千多年前这里称之蜗洞。因古人捞螺蛳为食,他们称螺蛳为蜗牛故而得名。到了唐代,这里修建了渡口,命名 官渡。官渡古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向以六寺,七阁,八庙古建筑群著称。金刚宝座塔犹如镶嵌在古建筑群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金刚塔是一座方 形高台基上建成的中间大,四角小的五塔建筑。台基高4.7米,边长10.4米,东、西、南、北四道券门十字贯通。主塔高大雄伟居中,高 16.05米,小塔仅5米。塔身桶形,状如喇嘛塔,两头粗,中间细,下半部有七圈莲瓣(称金刚圈)如台阶样层层收缩。四面开眼神光门(佛龛)。塔身之上又 是方形须弥式塔脖子。塔刹上十三天相轮,有铜锻伞盖,垂八铃铎,盖面立铜铸四天王。再上为石制圆光,四面有小铃铎。刹顶为宝瓶、宝珠。此塔始建于元至正年 间,后毁。现塔为明代天顺二年遗物。是特进荣禄大夫镇守云南总兵沐琮倡导,由镇守云南太监罗桂出资建造。历时三个月,全部竣工。官渡金刚塔从整体上是突出 对五佛的表现和供养。石塔经过几百年风雨剥蚀和地震的考验依然耸立。


(官渡金刚宝座塔)

官 渡金刚塔是我国唯一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宝塔。台基成正方形,东西南北四道券门十字贯通,又称穿心塔。据说,以前人们往返经过此地都要穿行此塔,甚至连新 娘的花轿也不例外。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与神相通,带来好运。在基座十字券洞穹窿顶部,嵌有一铜铸雕板,四角云纹,中心浮雕八叶莲花,趺坐八如来。正中大日独 坐,共是九佛。这是表现金刚界佛众的法器,叫 “金刚界九会曼陀罗”。

官渡金刚塔别具特色,风格与众不同。如北京真觉寺、碧云寺和内蒙古 呼和浩特的金刚塔都在基座的四壁刻满菩萨,全体佛神亮相,有的塔不刻佛像,仅刻佛的法器以暗示佛的存在。而官渡金刚塔,在基座上既不雕菩萨,也不示法器, 而是大书诸葛亮神的种子真言(神密咒语),以示神的存在,这种建筑取意密教称为“法曼陀罗”,高于其它种类曼陀罗。源于印度。早在1400 年前由印度经 西域传入我国,但在元代盛行喇嘛教,因此,只发展了密教的另一种──喇嘛塔,而很少建金刚塔,只是到了明代,金刚塔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已经完善了的密教教 义,又符合明王朝以中央统四方的口味,因而此塔开始在我国盛行。  


千部鬼神的佛塔

千 部鬼神的佛塔从阿东村沿一条河往东南山谷上行,小路的西侧有一座直立的山峰,名红西扎,也是当地的一座神山。据说此山上藏有佛经三藏。在这座山峰的山腰, 有一座小岩石峰,就是在外转经《圣地志》中所说的“千部鬼神的佛塔”。这座山脚路边,有一棵古老的桃树,桃树的后面一块壁立的岩石上,有一个十分清晰的人 的背印,据说是旧时西藏昌都强巴林寺主活佛帕巴拉大师留下的。当时,帕巴拉大师前来朝拜卡瓦格博,路经此地,没有下马致礼,激怒了当地的一座叫“东钦加 波”的大山神。他施展法力,将帕巴拉大师摔下马背,至今在路中央的一块大石上,留有一个足迹和一个马蹄印。帕巴拉大师就在那棵古老的桃树下进入禅定,以神 力将东钦加波山神降伏,并使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里一路都是山清水秀,风光美不胜收。约三个小时后,到达谷口。谷口东山后有一面明镜般的高原湖泊,名叫 “贡卡湖”,湖神名“达香善波”。再上到卓拉山口,即可俯瞰德钦县城全景。

 
(千部鬼神的佛塔)


允燕佛塔

允燕佛塔又称曼勐町塔,位于盈江县城以东1公里的允燕山上,“允燕”是傣语,意为吉祥、欢跃、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云南小乘佛教最重要的佛塔之一。允燕佛塔始建于1947年,直到1955年才竣工,虽然是近代产物,但古风浓郁,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允 燕佛塔坐南朝北,从参天荫绿的榕树旁,顺着4 米宽、80米长的水泥台阶上至塔的前沿就可通览塔的全貌。允燕佛塔是一座缅式佛塔,塔基平面呈正方形,从塔基起,塔座分四层,逐层内收升高,托直圆锥塔 体,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均呈方锥体形。将佛教文化和傣族传统建筑融为一体,高低错落,气势雄伟。

允燕佛塔附近还建有民族节日的文物标志“目脑石栋”和“泼水塔”,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日是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后的三天是傣族的泼水节。届时,各民族群众穿着盛装,在这里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允燕佛塔)

景罕玉兔佛塔

景罕玉兔佛塔位于陇川县景罕镇东山顶。该塔是印度、缅甸、泰国佛教所公认的佛光宝地,由一大八小共九座涂金笋状佛塔组成,为小乘佛教朝圣的地方。

每 年傣历四月十五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始,当地傣族及德昂族群众及部分缅甸人士都来此举行盛大集会,历时三天,俗称“广母(佛塔)摆”(即赕塔集会),游 览者数万人。每年傣历十一月二十三日,赕佛聚会,时逢“出洼节”(一种佛教节日),各族青年男女欢聚游玩,俗称“摆少三”、“摆冒摆少”(青年节之意)。

玉 兔佛塔始建于1610年,位于遮(放)陇(川)公路东侧,陇川县景罕镇政府1公里处的小山丘上。该塔在印度、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传说佛祖释伽牟尼转世为玉兔时曾在该地出现,并有一段玉兔救人出火海的佳话,故此塔又称玉兔佛塔,后毁于“口口”,1980年重修。佛塔所建之处,地处坝 子边沿,突起的一山丘,地势壮观。220多级台阶直上塔院。四周古树参天,遮天 蔽日,登上佛塔,陇川坝子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山后明镜似的水库镶嵌其间,鸟语花香,格外幽静,是一个观光旅游、修心养性的绝佳去处。

(玉兔佛塔)

大姚白塔

大姚白塔位于大姚县西城门外的文笔山顶,外型是一个奇特的空心砖塔,白塔造型是典型的古印度佛塔样式,属于古代南诏国盛行佛教时的遗物,据考证为唐天宝年间吐蕃所建,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塔身通体粉白,所以称为白塔。    

大 姚白塔高18.4米,顶部为圆椎形,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锤,又名磬锤塔。塔分为3层,露出地面的基座是八角形的须弥座,此塔塔身全用石灰抹白,故名白 塔。白塔建于746年,为我国唐代建筑之一,相传为唐天宝年间吐蕃所建。白塔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地震,仍安然屹立。白塔在云南仅此1座,是云南早期舍利塔 的实物例证,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1975年修理白塔时,发现塔顶有一方洞,边长40厘米。这可能是原来安置塔刹的柱 洞。原八角柱正四万辟有镂空的佛龛各一个,内供佛像,后因加固塔身而填塞。这座磬锤塔古代是有刹顶,塔身有佛龛,通风较好;现存的塔身形状,与古代略有不 同。经有关人员考查,此塔属于藏式喇嘛塔,为密宗佛教流传滇西的遗物。修塔时,曾从塔顶部发现梵文、汉字印砖,其中汉文有:“大佛顶”、“光垢净光咒”、 “十方请佛灵塔咒”等字样,前人还发现“尉迟监造”的印字砖。道光《大姚县志》载,此塔“相传天宝年间吐蕃所造”。由此推之,这所磬锤塔大约是南诏与吐蕃 关系较好的中唐时所造。


(大姚白塔)


曼飞龙塔

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宛如一丛春笋破土而出,故傣语称为“塔糯”(笋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曼 飞龙群塔属砖石结构,塔基为一圆形的须弥座,周长42.6米,在塔基上面建有由大小9座塔组成的塔群。主塔的基座直径3.9米,高12.9米,围绕主塔的 8座小塔高9.1米,为多层圆形盒状体叠压而成的塔身,层与层之间有环形仰莲浮雕。塔刹是喇叭形的莲瓣立雕。每座小塔的塔座都有一个屋脊外延的佛龛,里面 安放着一尊佛像,内壁则排列着整齐的佛像浮雕。佛龛正脊和垂脊上均饰有龙、凤、孔雀等陶塑,佛龛卷门沿面有花草、卷云纹饰。刹杆上装置着上下串连的华盖和 风铎,微风拂来,叮铛作响,悠远肃穆。据傣文经典记载,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相传是由三个印度僧人设计,又由勐龙头人和高僧祜 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

在西双版纳地区,曼龙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 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 达对佛祖的祟拜和敬仰。


(曼飞龙塔)


佛图塔

佛图塔位于下关北面羊坪村,距离下关3公里,塔高30.07米,为十三级密檐空心方形的砖塔,立于佛图寺前(现佛图寺仅留殿房,所塑佛像自1937年以来已逐年被毁,塔因寺而得名)。

此塔造型古朴,具有典型唐代佛塔风格。四面砖壁的佛龛内存放有佛像,塔顶有青铜葫芦形宝鼎,整个建筑物与大理千寻塔相似,为唐代南诏国时期的建筑。民间传说中还将此塔与斩蟒除害的英雄段赤城联系起来,所以该塔俗称蛇骨塔。

相 传,在南诏时,下关天生桥一带出现一条巨蟒,常在海中翻起巨浪,危害渔民,人畜过往,很多都被它吃了,弄得举国上下不得安宁。南诏王出榜招贤,凡除掉巨蟒 者给半个国库的金银,世代免差役。当时有个年轻石匠名叫段赤城,听说巨蟒为害,就挺身而出,揭下皇榜。段赤城在与巨蟒的搏斗中,不幸被它强大的吸力给吞吃 了,虽然巨蟒再也不能动了,他也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人们把他安葬在苍山马耳峰下的山坡上,并用蟒骨灰和在泥里,烧出砖来,在他的墓前建立了一座很高的 纪念塔,这便是“蛇骨塔”。


(佛图塔)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