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编辑推荐>详情页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代名词

2010-12-02 18:15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代名词

  思考 “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工作

  金融海啸带来就业“寒冬”,让应届毕业生已经感受到了凛冽。然而,金融海啸同样是一个契机,让大学生甚至全社会来重新认识大学生。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就业的大众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

  改变观念 大学生成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

  从559万到611万,2009届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是一个异常庞大的队伍。据统计, 2009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8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3万人,西安市毕业生总量以年均30%的幅度增长。

  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让人们又一次将高校扩招推上了风口浪尖。

  今年10月,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大的群体,日益大众化的薪资,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大学生不再是社会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了,而只是一群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

  现实挑战着社会的“大学生情结”和“精英观念”,也挑战着身处于这一群体中的大学生个人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

  在市场经济下,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不是一张王牌,大学生也不是高薪和上层精英的代名词,这个群体的存在,标志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应对挑战 改变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

  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并不断逐年增长。毕业生现有知识和技能与市场要求不合,反映了高校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今年的特例,而是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廉宏彬说。

  “数量庞大是一个事实,其次,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毕业生自身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判,盲目要求去大城市、好岗位,也给就业带来了压力。”

  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然而教育改革有自身的特性,改变很艰难。毕业生脱离社会,必然造成其知识、技能与市场需要脱节。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面临着转产和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下降,是今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位业内人士的声音。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在陕西师范大学大门入口处,这样一条横幅标语十分醒目。

  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田安政建议: “毕业生要面向市场,就要不断改善高校就业指导的职能。在之前,我们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是被动的,只是后期的追踪。而现在要主动出击,通过市场调研和开拓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了解市场,主动和市场需求相适应。还要不断改革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将毕业生真正纳入市场。”

  端正心态 政府牵线 理性“自救”

  “我们很不幸,什么都赶上了!”在西安一些高校的BBS上,诸如此类过激的说法频繁出现。

  与此同时,理性的留言也随处可见。

  “任何困难都是绝佳机遇,在困境中果断出击,才能有所改变”。

  “世上没有救世主,懂得自救才有出路。”

  金融风暴带来了就业寒冬,但不少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从南到北依次递减,对我省的就业市场影响并不明显。而记者从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的情况也较为乐观。

  “由于今年我们确定了定期的专场和公益招聘会,积极联系外地企业组团来西安纳才,岗位数量和去年相比较为平稳,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总体上说,今年的情况还要好过去年。同时,西安地区高校数量多,专业门类丰富,人才结构与南方一些城市的需求具有互补性,适合东南沿海一些城市的发展需要。”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廉宏彬介绍说。

  同时,一些因素也使得大学生就业趋势总体势头良好。

  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基本面良好,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岗位总量是增加的。同时,政府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为广大基层岗位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其次,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对大学生就业都产生利好。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