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2 18:14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代名词
现状四:性格决定成败
“作为销售人员,需要不断的与不同地客户沟通,这就要求一定要性格外向开朗,沟通表达能力强的人,如果你是木讷而不善言辞,当然做不好这个工作!”一家电子类公司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前来面试的毕业生进行了整体的分析。
“在学校,你可能是一个好学生,一心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一旦走入社会,就完全不一样了。来面试的学生,绝大多数对自己预期过高,对现实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在学校很优秀,找工作一定没问题,不愿意做改变。这样根本不行。我们通过简短的面试,要了解的是你是否具备销售人员所需要的性格因素,是否能够与客户与同事相处和谐,现在的高校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
在26日西安人才市场组织的招聘会上,占多数的用人单位以销售和服务类需求为主。而在记者接触的5家企业中,每一家都特别提出了性格因素在招聘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性格也是高校教育缺失的地方。
“不仅仅在销售行业,其实,在很多行业,乐观开朗的个性都容易成为吸引人的地方。性格因素的重要性还在于,个性乐观、沉稳的人,往往承受压力的能力更强。在如此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很难想象一个不善言辞、性格孤僻的人能坚持下来。”
今冬的就业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销售类行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对文职类等就业困难的专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应聘这一类企业,毕业生的性格因素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
“总觉得学校教的东西在实践中用的很少,而用人单位需要的东西学校又不会告诉我们。”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小何这样对记者说。
专家声音:“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不仅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在学生职业规划的同时,学校就要主动和社会相联系,了解社会变化,让学生适应社会。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筹备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就业与创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大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与高校教师共同承担毕业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通过讲座、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让一线的专家向校内传递用人市场变化,让校内老师也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从而在教育上做出应对和改变。”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田安政如是说。
现状五:期望值的“黄金分割率”
11月23日陕西科技大学的校园招聘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1家单位参加,提供岗位1228个。参加竞争的毕业生却有9600名,1∶7.8的比例让很多应聘学子降低了期望值。
“你对待遇有什么要求?”
“我的要求不高,1000到1500左右吧!”
在招聘会上,“工资不要求高够用就行”、“能找到就不错了”等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几句话。
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大学生为找到饭碗,开始自降身价,对薪水、待遇等要求明显降低,而面向基层民生岗位就业也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首选,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把自己看作了普通就业大军中的一员。
“今年学生们的总体期望值下降了,以前像宁夏、新疆这些地方要招人,根本没人愿意去,特别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工资少于4000根本不考虑,但今年,很多学生自己降低了要求。”在陕西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采访时,记者遇到了该校外国语学院老师。
然而,还是有部分学生预期不减。
“他们工资只给1200,低于1500我就不想去了。”
“我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资要不低于2000。”公交车上,记者意外听到了两位毕业生的对话。
看来,期望值方面的“黄金分割率”还很不好掌握,只能依靠毕业生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专家声音:不少专家向记者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大学生对社会不了解,对自己的价值也没有正确认识,对就业期望值高是很自然的。但大多数在不断的碰壁中都会慢慢调整自己的目标,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自觉的降低期望值本身是一种进步,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让自己适应市场了。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优势,脚踏实地的不断进步,在任何岗位都能做出成绩。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