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日航:稻盛哲学的第三次创业
稻盛的跨行创业传奇 稻盛和夫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有一套“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利他竞争力”。
当1980年代“单枪匹马”闯入电信业设立“第二电电”(也就是现在的KDDI),挑战行业独大的NTT时,做陶瓷出身的稻盛和夫在世人眼中就像唐·吉诃德,手持长矛冲向巨型风车,是个疯子。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京瓷参与,必败无疑。
当时,对通信领域,稻盛也是个十足的门外汉。他回忆说:“在通信领域,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一无所有。如果我在这个领域内挥动令旗,取得成功,就能证明哲学的威力……反过来讲,如果我失败了,就证明仅靠哲学不能经营好企业。”经过半年长考,稻盛做出了决定。
当董事们举手通过参与通信事业的决议后,稻盛和夫走到会议桌前,突然跪下磕头着地:“拜托大家了!”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稻盛和夫懂得人心,他清楚虽然大家表面上同意了,但内心仍有疙瘩,并不由衷赞成。而这么大的事业,如果没有一帮铁杆派铁了心团结奋斗,肯定要失败。开拓新事业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难以对付的问题,到时就会有人说风凉话:我一开始就说不行的嘛!
上司在下级面前做出这么一个大动作,所有在场的人不但惊奇而且感动:稻盛和夫没有私心,为了实现自己一种高尚的目标,他居然跪下来恳求大家,这个人未免太可怜了……我们除了全力辅助他,难道还有其他选择吗?
今天,已经贵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不需要下跪来唤醒大家的热情了,相反,据朋友说,日本的许多企业家在拜访稻盛和夫时,都是单腿下跪之后,才递上自己名片的。
但问题又出现了。这一次,显然不可能是KDDI的翻版。虽然都是跨行业,但重组一家重病垂危、关系复杂的大型国企,和在白纸上初创一家民营企业,可是完全不同的。稻盛既往的经验,可供复制的能有多少?
重生的希望与磨难 “虽然在航空事业方面我是门外汉,但长期来,作为经营者,我在经营企业的经验中归纳出了正确的经营思想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我在自己的人生中总结出了作为人应该持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我希望将这些传授给日航的每一位员工,我希望全体员工想法一致、齐心协力投入日航的重建。我认为,日航重建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建立起上述这种体制。”稻盛和夫说。
稻盛认为:经营成功的必须条件是建立起“每名员工都热爱公司,为了公司的发展不惜一切”的企业文化,拥有这样企业文化的公司必定能够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稻盛认为对于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财产其实是员工的心,如果每名员工打心底盼望公司成功重建,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的话,公司的前途将是光明的。
因为有如此想法,所以稻盛打算尽可能多地去现场视察,和每名员工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们,“希望能建立起‘想一直在日航工作’,‘愿意为企业重建出力’这样的企业文化。希望经营管理层和现场每名员工统一方向,为客人提供比过去更加优质的服务,将JAL重新建设为受广大顾客信赖和爱戴的企业”。
但正如IBM(中国)运营战略首席顾问白立新所分析的:稻盛哲学是一种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企业使命愿景和宗旨角度帮助你纠正,但过程不会立竿见影。
根据现有的规划,稻盛和夫到日航以后,业务和组织架构的调整、人员的优化组合,这些事他也会做,但稻盛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这之后他还会考虑企业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考虑如何让企业在正确路上发展的问题。比如:在调整业务或优化员工队伍时他始终会回到做企业的基点和原点,回归到企业宗旨和使命,以及对利他的思考。
至于结果,正如稻盛在《活法》一书中所写:只要思考达到每个细节,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如果你闭上眼睛想像成功的景象,如果它在你头脑里能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不仅在工作中需要这种态度,在我们的人生中,想要做成某件事,我们首先要描画它的理想状态,然后把实现它的过程在头脑里模拟演练,一直到“看见”它的结果为止。这就是稻盛哲学中的重要一条。
1月15日,承诺接手日航之后不久,出现在同仁面前的稻盛和夫,已显得神情轻松、胸有成竹,似乎心中已经“看见了”日航重建的过程,以及新生日航的美好前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天降大任、风口浪尖之际,依然飞去夏威夷继续和学生们席地而坐,传业布道。
稻盛救日航,除了质疑声之外,更不乏拥戴者,认为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实践足以证明稻盛哲学的威力,所以,既便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让日航干部员工共有并实践稻盛哲学,一切难题必将迎刃而解。
比如曹岫云。他对《中外管理》表露了比日本方面对稻盛更强烈的信心:“我相信,这次稻盛拯救日航肯定是成功的!”和他强烈共鸣的,还有另一位中国管理学者、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王育琨:“稻盛和夫有一个心愿,要在更多新的领域证明稻盛哲学是可以行得通的,要在其他国家证明稻盛哲学是有效的。”他们都是稻盛哲学的忠实信徒,他们都相信:企业经营一定有着凌驾于运作之术的哲学之道!而稻盛独有的哲学高度,一定可以跨越行业的沟沟坎坎。
而当《中外管理》担心稻盛既往成功经验,会不会恰恰成为他在日航“创业”的“失败之母”时,曹岫云显得胸有成竹:稻盛和夫多少年来一直信奉的,就是“绝不重复”——他从来不会去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也绝不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就是每天要有新的做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只是他的哲学体系。
当然,商界从来没有保险箱。我们所了解的无非是企业成功的一些必要条件,比如:果敢睿智的CEO、市场需求的恢复性增长、积极的政府产业政策。这些条件是必须的,却永远不是充分的。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人知道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
事实上,当2010年2月1日,刚刚度过自己78岁生日48小时的稻盛和夫,正式入主日航办公大楼时,据说随行者只有两人,一人是他的“总裁办主任”,一人正是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的操盘者。但很快,我们又获悉了据说稻盛已发现日航的问题远比预计的要严峻得多,稻盛正在和工会就降低退休年金进行艰难谈判,甚至有了“这次稻盛肯定要为日航掉一身肉”的说法……而这,几乎是任何一次拯救所必然的。
稻盛的日航起飞,过程注定是崎岖而艰难的。为此,我们只有瞪大眼睛关注日航的走向,并默默为稻盛老先生虔诚祈福。
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一位企业经营大师敢于担当的由衷尊敬和善良祝愿,更是因为当今的中国企业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更加需要稻盛和夫这种对哲学、对社会、对责任、对普世价值的信仰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