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3 16:00
富士康郭台铭的起步管理
创业35年,郭台铭勤勤恳恳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2008年在鸿海系遇到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之后,郭台铭再次返身,从计划退休的计划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精力、以59岁的高龄站岗。
2009年鸿海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 284亿新台币,超越台积电260亿新台币。
对于今年,他自信地估计,即使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整个集团的营业额将在600亿-650亿美元之间。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
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但是郭台铭不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
这就是富士康帝国的开始,郭台铭的第一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
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
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第一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
但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
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
鸿海前十年的创业,完全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和广大的国内中小企业一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着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竞争: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手机和tft-lcd领域,鸿海远不是一个先进入者。
早在1999年,各大厂商已经“为手机狂”时,郭台铭认为手机制造成本过高,一直按兵不动。
一直等到手机价格足够为大众接受时,郭台铭拿下国际前列数家手机厂商的巨量订单。两年过后,富士康国际从鸿海集团单独分离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
同样,在手机毛利往下走时,鸿海开始向tft-lc和纳米技术进军,一举投入200多亿元,又从最后的进入者改头换面进入第一阵营。
郭台铭下一步又在想什么?他的下个行业布局又渐次展开,这几年,鸿海宣布投入1000万美元设立上海安心购,重启it渠道扩张计划。
此前,鸿海通过旗下广宇转投资赛博数码布局内地零售渠道市场,目前已成长为内地三大3c产品零售商之一。在去年底内部高级主管会议上,郭台铭强调,“2009年将全力抢攻内地it渠道市场”。
也在今年,郭台铭投资1亿元台币与讯联共同成立康联生医科技公司,突然切入生物科技。
还有一款未来的秘密武器——纳米技术,郭台铭在透露,纳米技术第一个商品化产品花了将近10年的研究时间,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公布。
郭台铭的大行业图景正慢慢展开。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