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4 14:27
10年时间,从无到有,实现30亿元左右的销售额,连续6年时间在五粮液系列品牌中销量第一。先后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以及极具含金量的“中国名酒”称号,品牌无形价值也是达到了数十亿元。对于可口可乐、茅台等百年品牌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然而对于一个完全是“门外汉”的新华联集团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金六福的成功,有人说是独特的“福文化”品牌塑造的成功,有人说是资本运作的成功,也有人说是吴向东超远的战略眼光的成功,如此等等我们不作评论。但是“金六福现象”给整个中国白酒一个最大的冲击波是:原来白酒可以这样卖,原来不懂酒的人也能卖好酒,原来资本也可以遭遇白酒。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正如先知马克思所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金六福的成功,给那些寻求出路的资本一个很好的范例和榜样。
于是乎,一个吴向东成功了,无数个“吴向东们”起来了,但是最终又倒下去了。这句话就是如今中国白酒现状的生动扫描。综观近10年来的中国白酒业,我们看到了很多新鲜的面孔。
资本在寻找出路
笔者认为三大原因加剧了资本遭遇白酒的步伐。一是原先行业“难做”,客观原因“迫使”产业资本寻求出路。当中国在关系民生的医药行业进行改革时候,医药行业集体发出“难做”的声音,于是乎医药行业资本开始寻找出路,我们看到了天津天士力药业开创了现代白酒——金士力酒,宝光药业入主新郎酒,陕西一家规模性医药企业也在和笔者深入接触意欲进入白酒行业;前几年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让房地产商们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随着国家对行业的规范与整合,房地产热慢慢降温,于是便出现了做房地产的卖酒如黄鹤楼酒、白云边酒;第三,一些行业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行业不断成熟,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小,迫使行业要不断寻求企业发展。卖汽车、摩托车的长安、力帆等也纷纷进入白酒行业。
“液体黄金”的诱惑加剧了资本进入的步伐。白酒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同时白酒的产品特性决定了消费者在技术层面上很难区分产品价值,只能从外在如包装以及广告上区分产品档次,换句话说,成本是10元钱的白酒,如果包装高档,加上广告轰炸,厂家可以卖到上百元甚至是数百元。这就给行业外资本一个共同的声音:白酒利润很高。正如力帆老总曾说“卖一辆摩托车的利润赶不上卖一瓶酒“。白酒行业的“高额利润”,吸引了无数外来资本切入白酒,瓜分白酒产业的肥肉。卖饮料的健力宝,影视大鄂邓建国等等纷纷通过控股、参股或托管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介入白酒业,以收购国有或者第三方股东的股份,从而分别获得对白酒企业的控制权,进入了白酒业,开始卖酒。
行业整合复苏给外来资本进入白酒创造了最大的外部环境。在经历了90年代中后期中国白酒行业整合低潮后,2000年后,中国白酒逐步从低潮走向复苏之路。“只要是卖酒,就一定有人买单,就一定能够赚钱”成为很多资本大愕的口头禅。诚然,正如股市在经历了低潮之后一样,行业整体复苏降低了白就行业操作的风险。给了很多外来资本以很大的信心。如今,只要是做酒,只要你“方法得当”,一定能够赚钱,只是多少不同而已。
当资本遭遇白酒,不成功则成仁。
我们看到,除了“新华联”之于“金六福”、“云峰酒业”之于“小糊涂仙”以OEM品牌经营模式获得较大成功外,其实,这些年来业外资本对白酒业的整合,成功者很少。2005年,力帆老板尹明善宣布正式退出白酒;曾经誓言要做中国白酒业“领航者”的万基集团、湖南成功集团等,无一例外酸楚地退出白酒业。换句话说,资本遭遇白酒,并不是我们预期那样,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既然这样,难道外行就不能做酒?答案是否定的。资本遭遇白酒,如何避开行业门槛的风险,走向成功呢。这可能是更多的切入白酒行业外来资本最为关心的。
资本白酒要成功,首先要看好资本白酒,然后是喝好资本白酒,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资本白酒。
“看”好资本白酒。这里的看好,主要是企业决策层人员,尤其是投资人的战略规划
眼光。很多外来资本的投资人虽然在某一特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对于白酒来说还是行业的门外汉。仅凭着对白酒的个人嗜好,以及对资本的追逐的一腔热血“盲目”上马白酒项目,试图一夜间“金六福第二”。试问,我们对白酒行业的宏观发展走势是否把握清楚?对白酒营销From EMKT.com.cn市场营销遇到困难啦?试试友商网最新推出的迎客宝吧。全新的解决方案,让你爱不释手!!免费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