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9 14:35
扩张!显然是可口可乐的未来战略。
这一全球饮料大佬似乎并不满足在碳酸饮料的王者地位,“绿茶、牛奶果粒、果汁”、乳品饮料领域等不含汽的饮料如今已成为可口可乐捞金的新领域。
2001年,统一鲜橙多PET装饮料入市,随后各种果汁饮料品牌层出不穷,统一凭借“鲜橙多”连续多年占据低浓度果汁饮料市场第一位。2004年,可口可乐的美汁源果粒橙产品首度在中国市场推出后,上市第一年便取得瞩目成绩,其后产品销量每年都实现双位数增长。
据数据显示,美汁源果粒橙从2007年开始跃居中国低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首位,并在2008年成为中国果汁市场排名第一的品牌。2008年,美汁源果粒橙的销量超过10亿瓶。
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07年12月到2009年3月,统一在低浓度果汁市场份额从22.9%降到18.4%。同期,“美汁源”的市场份额却一路上升,从24.5%上升到29.4%。
2009年10月16日,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可口可乐装瓶商业生产(武汉)有限公司在武汉东西湖区食品加工区开业。这是继不久前宣布进入中国含乳饮料市场后,可口可乐启动的其迄今在中国投资额最高、生产设备全球最先进的不含气饮料生产基地,标志着可口可乐不含气饮料业务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至此,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已建成39家装瓶厂。
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可口可乐继续加大对华投资,宣布未来3年内在中国市场投资20亿美元,超过了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后至今30年来16亿美元的投资总和。
收购汇源果汁失利,并没有影响可口可乐图谋中国果汁行业霸主地位的梦想,反而加速了可口可乐的战略扩张。
图谋果汁霸主
原本以为能顺利收购中国果汁老大——汇源,依靠收购在短时间盘踞中国果汁市场老大地位。但最后商务部的一纸拒文,将可口可乐的捷径梦想破碎。
据欧睿国际信息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在中国果汁市场中,汇源果汁占有10.3%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紧随其后,占有9.7%的市场份额。汇源果汁在去年曾经对外界宣布,在纯果汁市场中,该公司占有42.6%的份额。
虽然收购失败,但中国庞大的果汁市场似乎是可口可乐难以拒绝的。
“根据可口可乐全球的并购策略,公司会不断寻求合适的战略并购,以互补公司现有业务,中国及其他市场均会遵循该全球性的策略。”可口可乐市场整合营销高级总监嘉景荣告诉《中国新时代》。嘉景荣表示,无论是并购还是合作都要视市场、机会以及具体的情况而定,无法做出具体预测。
自可口可乐在中国营运以来,一直以可口可乐、雪碧及芬达等碳酸饮料(含汽饮料)品牌而知名。过去几年,可口可乐推出了一系列非碳酸饮料,包括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似乎标志着这家饮料巨头的战略转型,因为新产品一改碳酸饮料的面孔,逐渐淡化碳酸饮料的概念。
“可口可乐是一个快速消费品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饮料方面的需求。消费者在饮料方面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就来生产这样的产品。我们看到整个市场各个品类的市场需求都越来越增加。我们也会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看哪些市场是最具有潜力的。”嘉景荣说。
2009年初,可口可乐已陆续在“美汁源”的平台下推出了C粒柠檬、爽粒葡萄等产品。推出的新产品几乎都是非碳酸饮料,就在“美汁源果粒奶优”宣布上市后的第四天,可口可乐瓶装商业生产(武汉)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清华经管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战略思维专家秦合舫认为,无论是对于中国市场,还是非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都将迎来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目前,中国已成为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
嘉景荣表示,投资将主要用于在中国开建新厂、强化分销系统、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加强市场营销等。今年中国将会有两个新的装瓶厂投入使用,分别位于新疆和江西。“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可口可乐一直在中国有很多投入,20亿美元的追加投资,显示了可口可乐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可口可乐华南区公共事务及传讯总监赵彦红称。
导致战略转型的原因似乎与可口可乐全球业务增长的不景气有关。据可口可乐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业收入下降了4%,低于市场预期,盈利增长不到1%。按箱计算的销量增长仅为2%,其中北美市场销量下降4%。不过,中国市场销量增长却依然保持两位数。此外,可口可乐的主流产品碳酸软饮料销量增长仅为1%,非充汽饮料的销量则增长7%。
嘉景荣表示,可口可乐注意到了中国低浓度果汁市场的竞争激烈度,但可口可乐致力于推出一些有特点的、有差异化的产品。由最新投建的可口可乐上海研发中心研发的新产品——含葡萄汁与芦荟粒的“爽粒葡萄”美汁源新口味已于今年5月开始在各大城市铺货。“葡萄汁与芦荟粒的创新组合将为美汁源在果汁市场的攻势再添筹码,从创新口味到创意营销,可口可乐意图进一步巩固美汁源在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领导地位。”
对于国内高浓度果汁市场,可口可乐同样不会放过。据介绍,美汁源旗下有丰富的产品线,在全球也拥有百分百纯果汁产品。可口可乐会按照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安排纯果汁产品上市的计划。
“当我们进入果汁饮料市场时,就在研究哪一个市场空间有最大的潜力,美汁源进来时就选择了低浓度果汁,这证明我们的策略是对的。美汁源在国外都是全系列的果汁,我们也看到中国市场在这方面的潜力,随着业绩的发展,我们不排除美汁源会不会进入纯果汁市场,但要在适当的时候进入。”可口可乐大中华区总裁戴嘉舜说。
非碳酸梦想
目前,可口可乐的非碳酸饮料业务似乎已经非常抢眼,对于因碳酸饮料成绩下降导致可口可乐大力发展非碳酸饮料的传闻,可口可乐并不同意此说法。“含气饮料依然是可口可乐公司主营业务,占据中国业务的七成,同时,不含汽与不含汽业务的齐头并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区业务实现超过20个季度双位数的增长。”戴嘉舜说。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就开始涉足非碳酸饮料市场,比如推出了茶饮料、果汁和矿物水,当时只是为了满足中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品牌饮料的要求。没有预想到的是,瓶装水、茶饮料等非碳酸饮料的增长速度竟然难以估量。这一增长趋势不仅出现在中国市场,从2005年开始,美国碳酸饮料市场年度销售出现了几十年来的首个下滑周期。
2002年8月,可口可乐以1.935亿元的代价,收购了一家非碳酸饮料生产厂家——东莞太古饮料有限公司,可口可乐吹起进军中国非碳酸饮料号角。2003年,可口可乐成立装瓶商生产(东莞)有限公司,作为唯一全国性生产可口可乐及其关联公司的非碳酸饮料,如果汁、果汁饮料及茶等的制造基地。2004年,可口可乐(中国)对旗下的非碳酸饮料市场进行了整合,与中粮集团、太古饮料集团联手组成联营公司,主攻非碳酸饮料,“以生产、处理、分销及销售带有可口可乐公司商标的非碳酸饮料”。
此时,中国的非碳酸饮料市场已战火纷飞。百事可乐已经耗资2.5亿元兴建亚洲最大非碳酸饮料生产基地,康师傅也与日本伊藤忠结盟。进入2007年,可口可乐在全球开始通过并购等手段发展非碳酸饮料市场。今年5月底,可口可乐宣布收购美国著名的维生素水制造商Glaceau,随后又收购全球第二大矿泉水生产商HighlandSpring。两笔交易花去可口可乐五十多亿美元。目前,这种收购还没有停下的迹象。
可口可乐太平洋集团副总裁包逸秋表示,在过去五年,可口可乐(东莞)作为可口可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全国唯一的非碳酸饮料制造商,成功地增强成本结构方面的竞争力,并协助可口可乐各装瓶商发展具规模的非碳酸饮料业务。
“中国市场的增长比全球的平均增长要快,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全球来说也是增长得比较快的。”戴嘉舜表示,关于含汽和不含汽饮料市场的发展趋势,这取决于消费者的喜好。举例说,现在中国销售得最好的含汽饮料是雪碧,每年的增长速度比很多含汽和不含汽饮料的增长还要高。不能说不含汽饮料一定比含汽饮料增长得快。
不久前,可口可乐在中国全球首发了“果粒奶优”进入了含乳饮料品类。戴嘉舜表示,可口可乐是非酒精类全方位饮料公司。在中国,很多消费者对乳品饮料是有兴趣的,如果要在中国非酒精类的饮料里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肯定需要在市场的品类里有新产品,这是可口可乐加大在饮料市场领先优势的一个策略,但是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其次,公司会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的产品发展方向。
目前,可口可乐在日本热销的是“乔治亚”咖啡——这在国内却并无踪影,此产品是否会进入中国?“我确实不能现在告诉你,因为这也同时告诉了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其实一直关注中国咖啡市场,咖啡市场的潜力非常大。要看哪一个有机会能够带到中国来,我们认为潜力很大。”戴嘉舜说。
今年,非碳酸饮料成绩似乎能让可口可乐更加坚定非碳酸饮料的前进步伐。“今年总产能大概在3亿标箱,比去年增加了8000万标箱。明年增长多少现在暂时还不能透露数字。不过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8%,我们相信明年的中国经济会更好,随着经济更加蓬勃,我们的业绩应该会有良好的增长。”可口可乐装瓶商生产(东莞)有限公司CEO万安列说。
让可口可乐坚定信心的是中国巨大潜力的非碳酸饮料市场前景。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饮料生产大国,其中,果蔬汁产量以每年超过100万吨的速度递增。去年,中国水果牛奶饮料市场销量已经接近56亿升,茶饮料品类销60亿升。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各大饮料巨头都觊觎这块市场,纷纷增资扩产抢占市场份额。加快非碳酸饮料发展已成为饮料巨头们的共识,可口可乐在华加大非碳酸饮料投资,标志着其非碳酸饮料业务将进入新阶段。迄今为止,可口可乐在中国非碳酸饮料业务累计投入总额将超4.1亿美元。
链接
百事可乐的新路径
就在可口可乐6亿大单砸向武汉不含气饮料基地的两天后,百事可乐也宣布布局成都。10月18日,百事可乐设在成都的新工厂也正式开业,与可口可乐不同的是,这家工厂主要生产的仍是百事可乐、七喜和美年达等旗下的碳酸饮料。
短短几天工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相继宣布建成新的生产基地。不过,一个是落户中部辐射全国,一个是着眼西部市场;一个是发力不含气饮料领域,一个则继续在含气饮料扩张。至此,这两大可乐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区域布局和产品战略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全面进攻不含气饮料市场的战略已经在可口可乐公司酝酿成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的美国市场,在开发非碳酸饮料的步伐上,可口可乐实际上却远落后于百事可乐。
1999年,可口可乐开始引入“达萨尼”瓶装饮料的时候,已经比百事落后了整整4年,也正是依靠这种创新多变的策略,才让百事可乐在与可口可乐长达112年的激烈竞争中,第一次“咸鱼翻身”,使可口可乐丢掉了保持一个多世纪的世界第一大软饮料制造商可乐之王的桂冠。
而如今,在中国市场上却呈现出相反的局面,让人好奇的是在可口可乐“全面撒网”之时,百事有无机会夺食可乐分心的碳酸市场,从而在碳酸饮料市场中突围而出?无论从任何一家公司看来,这都表明2009年中国饮料行业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
“先把面包做好,再做牛扒”
与可口可乐公司所有收入都来自饮料不同,百事公司更加多样化。百事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并不是可乐,而是1965年与百事合并的佛里托—莱公司的零食生意。
作为仅次于雀巢、卡夫和联合利华的全球第四大食品和饮料企业,百事公司去年的销售额超过290亿美元,可口可乐只有220亿美元。百事旗下从立体脆(Doritos)到阿夸菲纳(Aquafina)矿泉水的16个品牌平均每年各创1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在美国超级市场15个最畅销的食品和饮料品牌中,百事公司占6个,比任何其它公司都要多。
目前,百事生产的饮料中碳酸类软饮料只占总数的2/3,相比较之下,可口可乐公司则占80%以上,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或许是可口可乐积极拓展非碳酸饮料的市场原因之一。
以往,百事可乐的策略相比可口可乐较为简单的模式似乎显得呆板和散乱。但当可口可乐及其投资者发现:品牌忠诚度下降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其王牌饮料的销售影响有多么大时,情况就不同了。上世纪90年代末,可乐在饮料市场的份额开始缩减,百事公司的多种经营策略开始显示其优势:弗里托—莱公司成了收入增长的又一来源;同时,饮用水和果汁等非碳酸类饮料也弥补了可乐销售量下降的损失。毫无疑问,百事的模式更胜一筹。如果一部分市场“阴雨连绵”,其它部分很可能“阳光灿烂”。
可口可乐公司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可口可乐则着力在碳酸、非碳酸两条道路上并行,推出含乳饮料及柠檬风味饮料等高利润率产品,尽力扩大在华优势。而相比较之下,百事显得更专注于碳酸领域,在非碳酸饮料市场虽然也颇有动作,但力度照比可口可乐就小的多,市场反应平平。
对此,百事公司解释是“要先把面包做好,再做牛扒”。目前,百事旗下的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从五年前的14%增加到20%,而主要竞争对手可口可乐也从38.5%微增到38.9%,虽然百事的碳酸饮料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可观,但相对于38.9%的差距,百事发力的重点似乎仍在碳酸饮料领域上。
同时,百事公司也表示,非碳酸饮料将会成为公司的突破点,比例“肯定会上升”,但并没有计划要在某一个时间达到某一个比例,而要“看市场需要决定”。
西部战略
就在可口可乐宣布武汉公司开业两天后,百事可乐投资10亿元设在成都的新工厂也正式开业,主要生产百事旗下的三种碳酸饮料。此次工厂的开业仪式,除了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文凯、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西区副总裁梁福来出席外,四川副省长黄小祥和成都副市长王忠林也出席了当天的仪式,足见双方的重视程度。
事实上,百事与整个西部渊源甚久,而其在四川与重庆市场的优势一度也曾是可口可乐的心病。2001年,因四川百事中资代表带头反对浓缩液涨价,与百事公司方面矛盾激化,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官司中,并导致四川百事全面停产。直到去年百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破冰”访问成都才正式缓解了双方的这场冷战。现在,坐落于成都郫县犀铺镇的新百事工厂实际上就是当年四川百事在郫县生产基地。
因为之前的停产,四川百事销售人员亦纷纷跳槽至竞争对手。而可口可乐抓住这一机会,不仅加大了对成都等城市渠道的“抢夺”,还将力量深入到西部广大的农村市场。
据AC尼尔森8月市场份额数据,在百事曾经占尽优势的成都,可口可乐已占据碳酸饮料55.4%的份额。现在看来,百事想要全面收复西部,或许还需要一段长路要走。
目前,成都百事的招聘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几大著名招聘网站都发布了成都百事的招聘计划,在这些计划中,成都、乐山、德阳、绵阳等近十地同时招聘,囊括了包括客户代表、渠道拓展在内的十多种职位。
实际上,恢复成都基地只是百事西部战略步骤之一。2008年11月,卢英德宣布未来四年百事公司将在华投资10亿美元。今年6月,位于重庆的百事重庆绿色工厂投入运营。
百事大中华区公共关系经理刘军表示,目前已有22家装瓶厂。而未来两年内,计划在昆明、郑州、泉州、兰州和南昌再新建5家,“这些投资都是去年卢英德宣布的10亿美元投资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
客户争抢
除了区域布局的变化,在客户的拓展上,百事也是费尽了心思。
近日,百事公司宣布与味千签订为期4年的合作协议,百事旗下各种饮料产品将正式在国内350家味千餐厅里售卖。餐饮连锁客户一直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从未停止过的竞逐目标之一。到如今,可口可乐与麦当劳已经有着数十年的合作历史,但在美国本土,现在已有小部分麦当劳餐厅开始改卖百事可乐;而国内另一大快餐品牌肯德基则与百事原本同属一家。2007年,中国第三大西式快餐品牌德克士也结束了与可口可乐5年的合作关系,改卖百事产品。现在,这两家可乐巨头正将客户争夺引入更多业态领域。
2009年10月13日,百事宣布与海南航空公司签订为期3年的全国性销售合同。作为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将会把百事的产品带入其覆盖中国、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等500条国内外航线上。
不过在国内,可口可乐在航空大客户的争夺上依然占尽了优势,目前可口可乐与国航、东航、南航、上航、厦航均签有供应协议,之前还曾推出可口可乐的国航珍藏罐。现在,百事另辟蹊径牵手海航,不仅成功的在航空领域分了一杯羹,更将航空大客户的争夺战升级至白热化。
从双方2009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可口可乐由于公司所有业务收入纷纷下滑,造成第三季净营业收入下滑4%至80.4亿美元。相比较而言,百事的表现略好,运营收入为110.8亿美元,同比仅下降1.5%。季报也显示,新兴市场目前已经成为两乐公司业务增长的主要力量。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都将中国作为业绩增长的主要市场,未来几年将在中国重磅投入。
虽然可口可乐将未来的中心转移至非碳酸领域,但百事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可口可乐的碳酸饮料市场。这意味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之间的争夺依旧在所难免。
上一篇:皇氏乳业上市定位分析
下一篇:得利斯上市定位分析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