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财务管理>详情页

贷款损失准备金模型三种计提方式

2010-06-22 15:41

  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手段,贷款损失准备金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成为银行监管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关注的重点。对于常见的三种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模型,许多人对此却并不大了解,我们在此做以简要的介绍和比较。

  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已经发生减值时,才可以按照贷款的摊余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差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这种方法称作已发生损失模型。

  已发生损失模型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期,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较低,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较少,从而利润增多,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经济持续繁荣;而在经济下行期,贷款违约及损失增多,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也较多,这将进一步恶化银行的财务状况。由此可见,已发生损失模型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确认时间较晚,在贷款信用周期的早期计提准备金的金额较少,这使得贷款早期利息收入被高估,贷款损失准备金无法得到有效积累以吸收经济下行时期产生的信用损失。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模型,以缓解贷款损失准备金的顺周期性。

  预期损失模型(Expected Loss Model)

  为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的缺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银行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影响贷款可收回性和未来预期的环境因素,通过运用概率加权平均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分布,并以此预计贷款或贷款组合在生命周期内的潜在损失。

  预期损失模型需要在贷款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贷款损失,每个会计期末会计主体需重新评估贷款预期现金流和预期信用损失,预期信用的任何变化均会反映在现金流量现值中,并影响损益变化。

  预期损失模型在经济上行期间提高拨备水平,在经济下行期间少提拨备,同时能够较早地识别和确认信用损失,有助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积累以应对经济下行期间出现的大量贷款损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已发生损失模型中的亲周期问题。

  预期损失模型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实施起来有较大困难,主要是银行不能够总体确定长期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概率数据;贷款的生命周期水平和对现金流的持续再评估需要大量的管理者判断,模型的实施也需要建立新的系统和数据库作支持,这也需要投入大额的执行成本。

  动态拨备模型(Dynamic Provisioning Model)

  动态拨备制度最早于2000年开始在西班牙银行系统实施,通过计算贷款潜在损失与专项准备的差额确定应计提的动态拨备。

  动态拨备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已发生损失模型的亲周期性。在该模型下,银行在经济繁荣时会多聚集贷款准备用以弥补在经济衰退时的贷款损失,达到以丰补歉目的,因而有利于促进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长期发展。

  由于动态拨备的理念是在经济上行时期多计提拨备,经济下行时期少计提拨备,这使得动态拨备的计提为商业银行进行利润调节带来了一定空间,因而受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指责。同时,动态拨备模型中贷款损失率的确定需要大量相关的历史数据作支撑,对于一些缺乏历史数据积累的国家和银行来说,实施动态拨备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