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会>老板故事>详情页

三声叹息张汝京:注定成为“王志东第二”

2010-06-13 11:46

  “资本对于创业者来说,可能是甘露,也可能是砒霜。两者心态、诉求的根本差别决定了他们常常貌合神离。对于创业者,股权就是‘枪杆子’,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张汝京走了,准确地说,是被自己的“亲儿子”—中芯国际—遗弃了。就在张汝京与台积电了结旷日持久的官司的当天,公告说,他“以个人原因辞去执行董事、总裁、CEO的职务”。这又是一个“资本决定论”的鲜活案例。事实证明,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难免付出沉痛的代价。

  对于一个61岁的老人来说,这多少有些凄凉。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9年后不得不离开。据说张汝京会选择回台湾投身能源领域再次创业,这种精神让人感动,但不知道张汝京是否会从中芯国际的经历中感怀资本推手的翻云覆雨。

  望着张汝京远去的背影,笔者忍不住发出三声叹息—

  注定成为“王志东第二”

  让我们抛开中芯国际依然飘摇的未来,将目光锁定在创业者张汝京身上。

  从2000年亲手创办中芯国际至今,张汝京一直执掌该公司帅印。从轰轰烈烈的“菱形布局”扩张,到四处奔走寻找私募资金,甚至到与台积电长达6年的官司纠葛,处处都是张汝京身先士卒的身影。在此过程中,张汝京既成长为“中国半导体之父”,更铁定是中芯国际的灵魂人物。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位领袖的突然出局?答案就在中芯国际的股权结构里。

  首先,也是最要命的,身为创始人的张汝京,其个人持股在多次稀释之后不足1%。这与新浪之于王志东、乐百氏之于何伯权的“遭遇”何其相似,创业者在股份上失去了控制权,就等于将脖子架到了别人刀口下。

  对于张汝京来说,中芯国际是他的孩子,是一辈子的事业,但对投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桩生意。这种诉求上的分歧直接导致了张汝京的“悲剧”。2008年,存储芯片价格跌落谷底时,国际知名私募基金黑石等曾意图入主“抄底”,开出的条件现在看来并不苛刻。但张汝京坚持要从央企那里拿钱,结果造成了股权的贱卖。

  其次,中芯国际有着一份十分奇怪的股东名单—海外华人、国外VC、国内政府、银行、央企……几乎包含了所有融资渠道。由于各方背景差异巨大,根本利益难以保持一致,夹在中间的张汝京疲于奔命。这种奇异的股权结构与上世纪90年代的融资环境有关,但现在倒是可以成为让人相信张汝京真的是“太累了”,所以会“主动提交辞呈”的证明。

  不过海外投资人与张的矛盾由来已久,趁着与台积电的和解将本已没有太多话语权的张踢出管理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与其说是台积电逼走了张汝京,不如说故事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结尾—这是第一声叹息。

  不排除成“李一男第二”

  让我们换个角度再次审视这个故事。

  2000年,张汝京离开台积电来到大陆创业,9年后他最终没能逃脱老东家的梦魇。在和台积电议和之后,中芯国际“赔款”(2亿美元),“割地”(出让10%股份)。

  这听上去似乎很耳熟?没错,让人想起了技术天才李一男。当年曾作为任正非接班人选的李一男从华为离职,创办了港湾,虽在市场上风生水起,但上市未果最终被华为捡了个便宜,用低价将港湾收归旗下。栽了个大跟斗的李一男不久之后就选择了远走百度。

  如果张汝京在大陆的故事还没有完,会不会有更具戏剧性的结局?换句话说,台积电会不会得寸进尺,最终拿下中芯国际,让张汝京成为“李一男第二”?

  假设出现这样的结果,不知道已经身处海峡彼岸的张汝京会作何感慨。作为创业者,丢掉了自己的“孩子”已是憾事,“这个孩子”最终居然认了“眼中钉”做老爹。

  这或许并非天方夜谭。尽管台积电方面反复强调“10%的股份是对方主动提出的”,并且并未入主董事会,而且其接受中芯国际的股份还面临审批,不排除届时以卖掉股份拿现金的方式了结一切,但台积电又欲说还休地表示“未来会怎样,现在不清楚,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很多人还记得当年盛大对新浪策动的强行入股计划,要不是新浪“夜吞毒丸”,恐怕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已经就此改写。而对于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纷纷扰扰,如果上天真要开玩笑,我们不得不再次感慨“资本的力量何其强大和残酷”。

  即便是现在,面对10%的股份,对于张汝京来说,资本已然是一种让人锥心的痛—这是第二声叹息。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