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社会百态>详情页

四十易稿 北京新医改出台背后

2010-04-23 10:26

  昨天,备受关注的《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开始正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历时一年,四十易其稿——这份8000余字的方案看似不长,但因其关乎民生,其酝酿起草修改的全过程,才显得格外慎重。

新草案:百姓建言智囊献策

  看个感冒上百元、割个阑尾上千元、住次医院上万元……“看病贵”是多年来百姓一直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这次北京新医改草案着力破解的难题。

  “减轻市民就医负担,是北京新医改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说。

  去年,国家新医改方案公布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很快成立了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卫生的副市长挂帅,协调推进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市发改委、市编办、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药监局、市政府研究室和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纷纷抽调骨干,组成市医改办。

  虽然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确定的三年重点任务,本市已部分提前完成,有的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群众看病还多有不便。改革错综复杂,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利益方的不同诉求。百姓就医难,难在哪儿?看病贵,症结何在?医务人员是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西城区二龙路街道,医改小组工作人员和普通市民代表进行过一次座谈,大爷大妈们抢着发言,谈到社区已经开展起来的慢性病管理方式,大家交口称赞,并形象地将社区医生称为他们的“健康守门人”。医改小组认真记下大家的意见。如今,我们在草案中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发挥社区健康守门人作用”。今后,北京市还将出台具体举措予以推进。

  北京市专门成立了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单位的16位专家,直接参与方案的起草研究工作。

  东城区建设的社区医药平台,人民医院和西城社区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来自基层的成功经验,被医改方案吸纳;全国各地的经验,也被医改方案借鉴。

  从专家学者到社区居民,从综合大医院到社区卫生站,从区县政府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记不清多少次的调研,光会议纪要就记录了几十万字。百姓建言专家献策,很快梳理出北京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特殊性问题——一是优质资源供求矛盾,二是需求非常复杂,三是百姓负担重仍存在,四是基层能力待加强。

  这,也就明确了新一轮北京医改的方向。

“1+N+K”:一项复杂的创新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古怪的组合:“1+N+K”,“1”指《医改实施方案》,“N”是若干专项方案,“K”是众多试点方案。从这个组合上不难看出,医改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初诊,挂号,等待叫号……排上大半天的队,可能面对医生的时间还不到10分钟。即便这样,市民宁可到大医院排长队,也不愿意进出门就到的社区卫生站看病。市民唐女士说,“瞧病不是小事,大医院设备好,医术精,无论如何不放心在社区卫生站看啊。”

  这恰恰说明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据了解,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80%的优秀医生又集中在大医院。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医术精湛的医生愿意到社区服务,同时改变人们的就医习惯,显然并非有关部门一声号令那么简单。

  “北京医改并不是一个文件能解决的。文件是一个概念,后面需要一系列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作为支撑。就好比是先有一款概念车,还需要后续技术的配合和支持一样。”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崔小波这样比喻。

  崔小波是北京市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他和多位专家提出改变目前单一的按项目收费方式,力主引导大医院将门诊逐渐下放到社区。“按项目收费,医院就会多开检查处方,这样就多一份收入,结果造成患者看病无数次往返检查。”

  “引入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总额付费等方式,可以让医院集中精力接收医治住院患者,将门诊下放到社区医院。”崔小波表示,收费方式如同指挥棒,可指挥医生和患者的行为。这项建议,也最终体现在新医改实施方案中。

  北京市还准备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小时全天候服务”、医师多点执业、社区首诊等试点,并扩大社区药品报销范围,提高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寻找最佳的“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的路径,让市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大医院医生的优质服务。

  医改之难,在于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诸多领域,而每个领域又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很多问题盘根错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统筹全局,循序渐进。

  于是,北京创造性地提出了“1+N+K”。大家现在看到的还只是那个“1”,而N+K文件的研究制定已落实到具体部门,随后会陆续出台。

新医改:迈出民生改革重要一步

  就在医改方案对社会公布的前两天,北京市又一次召开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尽管专家对《医改实施方案》总体评价较高,但不同专家对“管办分开后的权力归属”问题,依然分成两派,观点对立,足见改革的艰难。

  这次会后,市医改办再次对方案进行了调整。据统计,在上网征求意见之前,医改方案已经修改了四十余回。

  “之所以上网公示,是因为我们不怕争论,只有采取公开、透明的方法,吸纳广大民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才能保证政策建立在大家共识的基础上,从而减少执行难度。”韩晓芳说。

  北京市的做法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卫生部政策法规司专家雷海潮表示,“尽管北京出台方案不是最快的,但广泛征求民意,体现了市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审慎态度。”

  围绕民生,北京新医改多管齐下,亮点频出。比如在解决“看病贵”方面,北京将整合新农合和居民医保,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看病实时结算报销,降低药价总水平等。通过增加医保基金支出,可使市民就医平均个人负担比例降低15%以上。在解决“看病难”方面,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延长服务时间,双向转诊,预约挂号,建立“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返回社区”的就诊格局。

  “按照国家医改精神,北京市方案有很多亮点,有不少走在了全国前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评价说。

  虽然,这只是一份两年的阶段性方案,但它迈出了民生改革的重要一步,将为今后医改整体突破打下基础。北京市已启动研究到2020年的中长期医改实施意见,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