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6 09:46
《学困生的转化》文章正文: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然而在目前我国仍以考试作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制度下,学校和教师也无奈地投入到应试大战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应试教育的尺子来衡量每一个学生,用分数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难免会对一些学困生存在偏见,视其为障碍无可救药,或漠不关心,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正确对待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普遍性,长期性的任务。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导致他们厌学、辍学,给社会、家庭带来影响。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本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学困生的转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思想上要尊重学困生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对学习成绩好、品行规范的学生表现出种种偏爱,而对学习成绩差、品行不够规范的学生另眼相看,更有甚者不尊重其人格,对其讽刺、挖苦,从而师生之间产生了敌对情绪,给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而学困生的这种要求更为强烈。教育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学困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即也要对他们进行偏爱,用爱的火花点燃他们心中的自尊、自信、进取的火种,引导他们一步步迈向进取之路。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把爱心投到学困生身上,就会引起他们情感的共振,行动上的投入和回报。只有让他们敞开了心扉,从心灵深处接纳了你,才能像禾苗接受雨露般地接受你的教育和管理。
二、教学上要重视学困生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往往给优等生承包了,学困生总被冷落在一旁,久而久之,学困生也就知道教师反正不会提问他,从而不进行积极的思考,也不参与讨论。这样听课的注意力会分散,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身在课堂,心在窗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也应有他们的位置,也应重视他们,给他们提供成功展现的舞台。但设问应讲究层次,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知道教师仍在重视他们,还没有放弃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除了在课堂上重视他们以外,在作业的设计中也要给他们开绿灯。但实际中优等生的作业大多书写规范、页面整洁,教师批改时心情舒畅,而学困生的作业大多马虎潦草、错误多,批改时感到头痛。因此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批个日期,经常这样不仅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给学困生设计作业时应给以弹性,宜少不宜多,时间要放宽随到随改,在评价上,正确的加上“你能行!”,“你很棒!”,“继续努力!”等词语加以鼓励,错误的地方只用“?”以激励他们去思考。同时应将所设计的内容放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感觉,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行动上要引导学困生
其实每个学困生身上都有可贵之处,都有闪光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现,如何挖掘,再加以引导,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自尊,激励他们自我提升。例如我班有个夏建同学,开始时学习动力不足,对大多数学科的学习都失去兴趣,且不求进步,行为不能自律,有了明显的厌学情绪。后来经过了解得知夏建同学属于单亲家庭,母亲早年离家,而父亲身体有不好,家中的一切开支全依靠爷爷打工来维持,不幸的家庭使他养成了好动,任性的习惯,加上学习基础不好,学习积极性差,多数教师认为“孺子不可教”对其放任自流。了解情况后,我同他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一方面表扬了他的可贵之处,从而树立了他的自尊自信,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指出他身上的不足,要求他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改变,并委托他担任劳动委员。后来经过他的努力,他的言行大有改观,借此机会我在科任教师、学生中把他的转变作了介绍,从而改变了大家对他的成见,帮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四、生活中要时刻关爱学困生
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因而总是被动地混日子,学习成绩差而又毫不在乎。基于以上原因,在班级和课堂活动中他们往往不愿意参加,长期下去并形成自我封闭和压抑的心理,从而对学习愈发失去兴趣,这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优先激发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在活动中能得到发挥,得到其他同学的赞扬和肯定,进而让他们认识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认可,扬起人生的风帆。即使他们没有特长,也可以通过活动让他们受到教育和启发,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在对学困生关怀爱护的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纠正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切勿因恶小而不管,亦不可因善小而不重视,应积极同他们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教育学生不做对身心健康不利的事,净化他们的外部环境,使他们自觉排除干扰。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和进步成长方面。
五、进步了要及时赞赏学困生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而学困生的这种要求更为迫切。每一次作业的按时完成、每一节课中注意力的短暂集中、每一次考试中微小的进步、每一次活动中贡献的微薄力量,都是他们进步的微小体现。教师应能抓住这些微小的亮点,给他们加以赞赏。前不久班级举行了一场为西南灾区捐款活动,竟然发现很多学困生都捐了5元、10元,而有的优等生也只捐了1元、2元,这给我的震撼很大,说明了在大爱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他们的爱心同样博大,因此教师应能利用这些闪光点,给他们投以赞赏的目光,让他们的进步能及时得到肯定。只要教师带着赞赏的眼光,就会发现他们身上许多的闪光点,就会发现每一次的进步正是他们成长、成熟的体现,而正是这些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构建了他们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整个历程。
六、适时关注学困生的发展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发展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对学困生我们更应关注他们学得如何,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在交往互动中进行学习,同时应允许和理解他们所犯的错误,更应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帮助他们及时反思,引导他们思考,如“我怎么过的”,“为什么这么过”,“我的表现是否是我的本意”,“我能否改掉小毛病”,“我打算怎么干”,让他们在反思中及时调整心态。教师应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而且要毫不吝惜地表现出对他们欣赏的表情、眼神、话语,有时可以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上简短的话语,如“很高兴看见你进步了,继续努力吧”,“只要肯下工夫,我相信你会进步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难道你不想看到辉煌的明天吗?行动起来吧!”。教师应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上关注每一位学困生的发展,而不能与其他同学“一刀切”,“齐步走”。
七、发展学困生的特长
有人说我国的教育在于“补短”,你有什么不足,赶快补吧。而国外的教育在于“拉长”,你有什么特长,尽力发挥吧。在这种“补短”的体制下,我们对学困生的要求总是以不足来衡量,而很少看到他们的特长。长期下去,根本不利于学困生的成长,教师应能挖掘到学困生的特长,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以激励、唤醒、鼓舞他们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会学、善学、乐学。作为教育对象的是那些处于发展之中,具有极大可塑性的活生生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关注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自己的强项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有人说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对社会的贡献还要大。我认为很有道理,很有远见。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实现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反展的教育宗旨。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