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税-税务处理>地方法规>详情页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软件蓝领万人培养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1-05-29 14:26

各区县(自治县)经信委(经委、经贸委)、各软件企业、各有关单位:

现将《“软件蓝领万人培养工程”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三月一日

 

“软件蓝领万人培养工程”工作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我市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渝府发〔2007〕70号)等文件精神,完成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关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目标,做好软件人才“产销衔接”工作,构建软件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保障体系,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目前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体现各地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重庆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预计收入达265亿元,同比增长29%,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畅通的人才供给渠道,是一个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市软件人才供应渠道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我市大中专院校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5万人,留在本市工作的约2.5万人,这是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二是依托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中专和职业高中,每年培养信息技术相关人才1.2万人;三是依托北大青鸟、新东方、重庆思达等民办培训机构和企业,每年培养约1.3万人;四是依托提供人才交流和人事关系代理等服务的中介人力资源公司,每年引进部分人员。

尽管我市软件人才规模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但人才结构和素质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缺乏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人员,即软件蓝领;初级人才的实用技能和职业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参加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比例仅为20%;信息学院和专门职业学校未能与本土企业形成良性有效互动机制,培训质量与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有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机构也处于比较散乱的状态,软件人才培训市场需要规范。

“软件蓝领万人培养工程”启动实施将建立起一种以政府主导,联合企业、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针对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订单式培养,直接输送就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相互联通的一体化的人才输送渠道,从而真正实现在供需平衡、持续输送、才尽其用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为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二、主要内容

“软件蓝领万人工程”的培养对象是软件蓝领。软件蓝领是软件行业的技术工人,主要从事程序编制、测试、维护和技术支持等技术工作。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软件蓝领是可以通过中短期的职业化实训便可以胜任相应的工作。

“软件蓝领万人培养工程”总体目标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为行动主体,以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的软件蓝领为目的,积极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在底层人员培养上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训,鼓励大中专院校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训环节,为企业培养大批具有提升潜力、基础知识优良的蓝领实用型人才。

三、主要工作目标

通过工程实施,不断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营造软件人才的比较优势,通过三年的努力,总共培养软件蓝领6万人次。具体目标为:

(一)2010年培养软件蓝领1万人,2011年培养2万人,2012年培养3万人,三年总共培养软件蓝领6万人。

(二)每年评选出10家机构认定为特约培训机构,给予资金奖励。认定的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的软件蓝领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0%,学员录取率不低于50%。

(三)建立软件蓝领人才库和人才网,进行软件蓝领的人才储备,保持更新,公布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和相关人才储备情况。

(四)通过“企业需求--人才订单--人才培养--人才就业--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人才积累--吸引投资”的模式,三年内打造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软件人才产业链条,形成10万名软件人才储备的高地优势。

四、主要实施步骤

(一)人才需求调研。在全市范围内优选规模大,发展潜力强的若干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以及结合项目招商中人才需求信息,摸清用人需求计划。

(二)制定培养指标。按用人计划总需求1:2比例制定今年人才培养总体指标。

(三)对外招标。按企业实际需要,将人才培养指标分解,公开发布招标信息,邀请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参加竞标。

(四)评选培训机构。以企业为主体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应标的培训机构进行评选和认定。评选标准包括: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关联度;场地、设备、师资以及教材等软硬件环境;以往的培训合格率和录用率。最终选定15家培训机构进入“软件蓝领万人培养工程”。

(五)中期评估。定期(如半年)对入围的15家培训机构进行中期评估,评估小组由企业和政府相关人员组成,经评估后淘汰5家,最终确定10家培训机构。

(六)考试录用。培训结束,由企业出题对学员进行考试,经认定的培训机构考试合格率应超过80%,学员录取率应超过50%

(七)扶持奖励。经认定的培训机构如完成全年培训指标,且考试合格率和录用率达到要求,由市经信委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

成立“软件蓝领万人培养工程”推进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主要负责制定相关规范流程和奖励措施,组织管理和指导各培训机构,引导行业协会、软件企业、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积极配合,增强交流。

(二)成立重庆市it人才促进中心

筹建it人才促进中心,建立软件人才数据库,形成需求发布制度。建成重庆市it人才网,通过人才网数据库,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政策研究提供详实依据,约束培训机构、企业及受训人员三方,掌握软件人才使用情况,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实施软件人才信息动态管理,实现软件人才信息共享。

(三)建设重庆市软件人才实训基地

集中大中专院校和企业的优势力量,创建校企衔接紧密的人才训练基地,将实训做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把订单式培养、公司新员工的培训与实迅即地结合,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机构职业化人才培训的有效性。对实训基地在基础设施、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的建设上给予必要扶持。结合相关大中专院校对毕业生的要求,将相关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及答辩等过程有机融入“软件蓝领万人培养计划”中。

(四)鼓励支持专业培训机构

建立软件培训机构组成的自律组织,出台针对软件培训机构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其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师资配置进行规范和层次划分,对诚信办学、课程体系合理、管理规范、师资优良的培训机构重点扶持,形成教育培训的龙头机构,创出培训品牌。对于参与工程,成功完成订单任务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支持。

(五)探索建立重庆市it职业教育担保基金

担保基金面向有志于从事软件行业和定位要在我市软件公司工作的在校大三、大四相关专业学生及应届毕业的学生,提供担保服务,支持其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支付培训费用,鼓励参加规范进入规范的软件职业化培训,参培学员初期仅需支付部分费用,通过职业化培训合格后进入我市软件企业工作,从工作之日起每月向银行偿还培训费。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