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专题>详情页

云南陵墓介绍大全【云南旅游攻略大全】

2010-12-14 16:33

云南虽然以其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著称,但是在人文历史方面,这块高原土地同样不乏亮点。从元谋人到大理人,从地藏寺到大理三塔,云南的历史闪烁着光辉。如果你无法再那些所谓的遗址上瞻仰,那就来这些陵墓观看吧!

一、楚雄万家坝古墓群

万 家坝古墓群位于楚雄市城南3公里的青龙河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1974年3月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的。云南 省文物工作队在1975年5月试掘,同年10月至1976年1月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发掘古墓7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玉石、 玛瑙、绿松石等文物共1245件,其中以5件铜鼓最为珍贵,被命名为“万家坝型铜鼓”。经“碳14”测定,距今已二千六百年左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 最早的铜鼓。


(楚雄万家坝古墓群)

二、石榴坝古墓葬群

石榴坝古墓葬群在个旧市城北20余公里倘甸村西南小山坡上,为战国时期墓葬群。1987年7至8月,发掘清理古墓24座,出土青铜戈、锛、凿、刀、陶盘、罐、纺轮、玉管、珠、石锛、砺石器物130多件。上述青铜器造型优美,具有红河流域青铜文化地区特点。


(石榴坝古墓群文物)

三、石寨山古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石寨山文化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存。

1955年至1996年,经过五次发掘,清理战国至汉代的古墓86座,出土“滇王之印”金印等文物近5000件,有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玛瑙等。其中的青铜器铸造精良,纹饰图案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古滇国的社会发展水平。

四、黑马井汉墓群

在 个旧市城区南40余公里卡房镇黑马井村西一平缓的山坡上,面积近万平方米。1989-1995年间,曾先后三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 清理古墓十五座。出土了青铜器、玉石器、漆器、铁器和陶器(原始釉陶罐)、五铢钱等300多件器物。有一颗刻有“董辅国”字样的方型铜质印章,另有1件 “铜胡人俑灯”被定为“国宝”级珍贵文物,年代为东汉时期。 该墓地是滇东地区汉代遗存的首次发现,对研究滇南历史和汉王朝对云南的统治,研究个旧历史特别是矿山开发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黑马井汉墓群)

五、晋霍氏墓

霍 氏墓壁画,原墓位于距昭通市约20里的后海子中寨,1963年出土,1965年迁入市区。霍氏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南中大姓”之一。该墓建于东晋太元年间 (公元四世纪末),墓主人霍承嗣是霍峻、霍弋的后裔,曾官居东晋建宁、越崔、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吏,使持节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诸军事, 进封成都县候。  

墓室呈正方形,由长方形砂石叠砌而成,边长3米,高2.20米。墓中文物早已被盗,室内四壁绘满题材丰富的壁画,其中 有墓主人、侍从、家丁、部曲、金童玉女等人物形象,有天、地、日、月、青龙、白虎、朱雀、鹿、三足鸟和人面虎身兽等,还有留着“天菩萨”髻、披毡赤足的少 数民族,与今天大、小凉山彝族的服饰一样。此墓为云南发现的唯一壁画墓,对于研究东晋时期云南与中原的关系,汉彝融合,彝汉部落,以及服饰、建筑、风俗 等,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实物依据。霍氏墓壁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霍氏墓)

六、赛典赤墓

赛 典赤墓在昆明城东区民航路五里多小学门口的体育场内,有一座方形高墓2.4米,宽约1.3米,顶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体四面镶碑石。正面刻汉文“元咸阳王 瞻思丁墓”8字,分4行,直书。背面为蒙文碑刻。左右两侧,一边刻《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节录),另一边刻袁嘉谷撰书的《重修咸阳王陵记》。围墙外, 即宽阔的公路。这座陵墓,是为纪念元代初年云南最高行政长官赛典赤•瞻思丁而修的纪念冢。元初,由于“委任失宜”,云南矛盾重重,政波迭起,生产荒废。元 世祖忽必烈,选用为人谨厚的赛典赤,以“平章政事(次丞相)行云南中书省事”。  

由于赛典赤治滇有方,政绩突出,令人追慕。百姓常去陵前瞻拜凭吊;后世想有所作为的云南官吏,也常将他作为效法的楷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康熙年间曾维修过赛典赤墓,植树培土,建筑堂庑。游人至此,常兴感慨,每有诗作。


(赛典赤墓)

七、大慈寺火葬墓群

大 慈寺火葬墓群位于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南大慈寺东侧,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经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块,残碑20多块,碑除一块 明成化二年(1466年)铭文为汉字外,余均为梵文经咒。经幢为四方形三重檐,顶作圆形宝顶。顺荡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云南保存最完 整的火葬墓群。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八、国殇墓园

腾冲县城西南一公里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建有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腾冲收复战陈亡将士的纪念陵园,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集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

祠 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忠烈词后为相对高度31米的国推形小团坡,坡顶建有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纪念碑,坡体 四周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墓园大门一侧并筑有“倭冢”一座,埋敌尸一具,与小团坡英烈遥对,既暗示侵略者的惨败,又令人勿忘国 耻。国殇墓园空地遍植松、柏、栗、竹,林下绿草如茵,阶沿多置盆花,环境清幽肃穆,令凭吊者胸襟若洗。


(国殇墓园)

九、一二一四烈士墓

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隅,有座青竹和翠柏掩映的“一二•一”四烈士墓。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 《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浮雕下,刻有感情深挚的悼诗: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
哪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
哪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  
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

1945 年12月1日,国民党当局派遣反动军警、特务冲进学校,向赤手空拳的师生投掷手榴弹,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等四人中弹牺牲,10余人受重伤。这就是 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为纪念烈士,鼓舞后继者昆明市中等以上学生罢课联合会,决定用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在西南联大校园(今云南师范大学)内 修建四烈士墓。1946年3月17日,在举行了30000人参加的出殡示威游行后,将四位烈士安葬在这里。解放后,四烈士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位,1981年起又在墓前左右侧修建“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展出有关图片、文物。


(一二一四烈士墓)

十、聂耳墓


聂 耳墓在昆明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他的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 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

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修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

聂 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地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 碑;1963年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郭沫若书题“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的碑文。


(聂耳墓)

(聂耳墓)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