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2 19:17
中国审计从"国家看门狗"到"公众看门狗"
老百姓捐出的善款以及政府部门划拨的救灾、重建款项究竟会不会出问题?审计署的一组数据或许能给公众信心:截止到目前,共有近万名审计人员正在对18个中央级单位、240多个省级单位、370多个地市级单位、2500多个县级单位进行审计。
如果说之前的审计是 “国家财产的看门狗”的话,那么,这次对救灾款物的审计可看做是 “公众财产的看门狗”,因为捐给灾区的每一分钱都是公众的血汗。
可以说,中国审计人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创造了多个先例:第一次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从之前的“结果审计”变为“过程审计”;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反应极其敏捷;应该是第一次万名审计人员同时进行的专项审计……
显然,以上这些先例不仅让审计人得到一次“万人大合练”,也必将促使审计工作更好的转型,既可提高审计效率,也可完善审计制度,同时增加了公众的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这应该看做是公众首次作为委托人进行的审计。以往,审计部门进行的各种审计,委托人实质上都是政府或相关利益机构,而此次对于救灾款物的审计,一方面是受政府的委托,另一方面则是受捐款捐物人的委托。有调查显示,6成的被访者担心善款被挪用,而审计部门就要消除这些担心,等于是6成捐款人委托审计部门替自己看管款物,以达成自己心愿。
如果盘点中国的审计风暴,就会发现公众最为关注两种审计,一种是审计部门对中央部委的审计,公众担心审计部门“啃”不下来;另一种就是此次地震引发的审计,因为捐款资金量大、来源广等原因,多少会让公众对审计机关能否担当好“看门狗”的角色有一丝忧虑。
让人欣慰的是,不管是万人大审计,还是救灾款物流向哪里审计就要跟踪到哪里,都是一颗“定心丸”,既让政府放心,也让广大捐款人、灾区受赠人放心。然而,救灾过程中的审计,只是审计部门巩固公众信心的一部分,更大的挑战还在灾后重建中。这是因为大部分捐赠款还停留在账面上未使用,灾后重建至少持续8年,重建中是否合理花钱、如何保持持续的监督力量,对审计部门都是很大的考验。
因而,审计部门不能只看到现有的优点,理应总结得失以便投身于灾后重建的更大考验中去,让中国审计因汶川大地震更加成熟,让公众因有审计这个忠实的 “看门狗”而增强支持灾区重建的信心。
(友商网转载)
相关报道:
上一篇:山东公布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
下一篇:新加坡征税很灵活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