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编辑推荐>详情页

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做资本性投入

2010-12-01 16:36

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做资本性投入


  四、从事有助于挑战自我的工作是一种资本性投入

  俗话说,上天给人一分困难就添给人一分智慧。躺在舒适的职场温床上的人很难获得更为出色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而那些勇于迎接和面对挑战的人则往往更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成长机会和空间。当年,我放弃了在一家大型国企的稳定而且似乎收入也不错的工作,加入到一家快速成长性的港资企业。它每年150%的增长速度,给了我巨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我在那里工作的四年半里,几乎每半年多就会被提拔从事一个新的管理岗位,也是在短短的四年半里,我从一名工程师,成长为工艺部长、品管部长(下辖工艺部和质检部),直至副总经理。而这段快速成长的经历,为我后来成功走上管理道路奠定了坚实而重要的基础,至今仍旧让我获益匪浅。

  无独有偶,在上月底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举办的一次题为“危机下的机遇与挑战”的讲座上,当有人向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CarlosGhosn)先生求教职业成功之道时,他建议说,“你们要去这样的企业——他们正在奋斗,他们正在做出变革。所以我建议(你们)不要做看起来很简单的选择。你觉得很舒服,但是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好处,他们不需要你,他们已经很成功了。我建议大家迎接挑战,他们可能是正在黑暗中,可能接受了一些挑战,或者困境当中,但是我觉得应该去那,去了那就可以发挥作用,发挥领导力。”

  五、做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也是一种资本性投入

  做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就是说你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深耕、深挖,做好、做精,做成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老板主动要给你加薪、主动为你设计职业发展路径的时候了。

  在我自己的管理生涯中,我就曾经遇到这样两位下属:一个就是像我前面描述的那样,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做好企业需要而且自己也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且还常常超出组织的要求,自我加压、自我探索,以至于常常做出超出组织预期的成果。成为了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结果,我不但多次主动给他加薪,而且,当他的家庭有困难,想要离开公司寻找一个不需要经常出差的工作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因人设职”的做法,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待遇不菲并且也是组织需要的岗位,目的只是为了留下他,让他继续发挥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另一个员工则在做了一段时间工作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有资格去“收获价值”了,于是跳槽去了另外的企业,在连续跳了好几个企业之后又回到公司重新加盟时,我选择了对他降薪录用。原因很简单,再录用的入职测试表明,他的专业水平停留在了当年从公司离职时候的水平。而其他人都在进步,他自然就相对在退步了。

  一个是不断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深耕,做成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人;一个是急于收获自己的价值,结果欲速则不达,结果还得再回到起点,重新来过。资本性投入和消费性投入的差别一目了然。

  六、提高更高级别职位的胜任力也是资本性投入

  谈到职业生涯,自然不能不谈到职位升迁,毕竟,这是职业发展最显见的形式。而谈到职位升迁,又不能不谈到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彼得原理(ThePeterPrinciple)。其基本含义是: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每一个员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而这种情况在管理者和管理性的岗位上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因为业务突出的员工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之后,常常会变得不胜任。因此,不断提高自己对未来更高级别的岗位的胜任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能力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提升商数”,给自己更大的提升空间,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性投入。

  特别是对管理者来说,如果想在自己的管理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特别是突破所谓“彼得高地”),就不能仅仅把自己的目光和注意力仅仅局限在自己的“职业”和“职能”的发展上,只满足于在自己“专业”的小圈子里打转。而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与行业、社会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比如说,心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等。而作为高层领导者,甚至应该学一些政治经济学和外交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正如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领导人理查德·哈斯提到的“最精明的高管是那些了解政府处事之微妙并知道如何平衡广泛而意见各异的政治和社会群体的人”。你会发现,当你的知识越广博、技能越丰富,你就会在管理的实战中越发如鱼得水、应对自如。而你的职业生涯也会更加宽广。

  不管你处于哪个职能管理领域,如果你真想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下列能力:

  系统思考和系统运作的能力。比如,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如果想突破成长极限,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并综合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具、手段和职能,打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组合拳”,来帮助企业实现它的经营管理目标。

  培养自己的商业感觉(BusinessSense)。即,不管你现在的具体职能是什么,你都要深入了解企业的主营业务,并对主营业务的运作有感觉,知道自己该怎么为主营业务创造价值。比如,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CIO,那么你最好远离电脑,去积极培养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美国一家调查公司对500名大企业的CIO所做的调查发现,70%的CIO认为通往成功的关键是有效沟通;58%的CIO选择谙熟商业流程和运作;而46%的CIO则认为战略性的思想和计划能力很重要;而此前被认为很重要的IT技能,只获得了10%的认可。

  跨领域思考/无边界思维能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你要能够了解和满足业务部门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作为CIO你要学会战略性思考,而不要满口技术语言向CEO喋喋不休地介绍IT系统功能模块和技术先进性。因为在CEO的眼里IT和厂房、汽车、生产设备等一样,都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工具;对CEO来说投资IT还是引进生产线,不在于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怎样投资更能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怎样投资能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关于职业生涯的选择。比如,当曹博士向我约稿,让我从绩效管理和职业生涯发展这两个主题中选一个的时候。我选择了写职业生涯发展。因为,在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实战领域中,自己已经积累的足够多了,再谈论绩效管理本身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来说已经是边际效用递减了。于是,对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和经验、心得的总结、梳理就成了我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资本性投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套用他的话来说,“哪里有什么秘密,那些职场成功的人士不过是在不断地做着职业生涯的资本性投入罢了。”如果你想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如果你想实现“财务的自由”,你决定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资本性投入了吗?

【程建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博目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企业运营高级管理顾问】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