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公司到韧公司
有一些企业在出生的那一天,它的基因上就有毛病,它是天生残疾。可以说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天生残疾。短期性的、快速增长的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残疾的特征。它越疯狂地增长,越不健康,因为销售之后自己也吃了销售的毒药。不但没有治疗,反而以为自己很壮,所以就背负很重的担子,像一个有心脏病的人还在快跑,结果就倒下了。
很多人认为慢了就会死,其实不是必然。有很多企业走得很稳,它不是这种高速增长,比方说“迪斯尼”,它不是高速增长的,但也不会高速死亡,即使死亡也是很慢的。
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企业发展的速度不能过快。炼钢运动结束后,三年经济困难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教训吗?如今,在经济危机下,许多快公司吃到了一味求快的苦果,怎么办?抵御经济寒流的办法就是从快公司到“韧”公司。
刚柔相济成就“韧”公司 面对经济危机,人们都在谈一个字“韧”,所谓的能熬过经济严冬的“韧公司”包含哪些的特质呢?其实,韧的本质在于刚柔相济。这不只是坚持,本身也有一种弹性在里边。如果把它画出来,就会是一条曲线。一个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会是一个波浪线。一种叫做上升浪,一种叫做下降浪,中间叫做平稳浪。一个企业的柔韧性就在于:遇到了两极,就抓住时机,趁势而上。如果遇到不利的情况,积蓄实力,控制速度,限制规模。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其实不用着急,万事总有解决之道。
生存才是硬道理。如果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逆势而上的话,本质上也是顺势。因为在经济危机下,有些行业和有些产品是逆危机发展的。当企业身处这个行业里,其实还是顺势发展的。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不在逆危机行业里,那这一阶段,就应该更体现在它的柔性上,要战略收缩。人们更多地是去谈发展,实际上在经济危机下,更重要的是活下来才是硬道理,生存才是硬道理。
保持核心竞争力。有一些企业依靠柔性挺过来了,却失去了未来发展的弹性,刚性又不够了。那如何在撤退的时候,保持反攻呢?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你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别人没有的。包括独特的技术、人才和产品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方面还要围绕独特的学习力来做文章。这种学习,不是在现有领域的学习,学习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学习。如果讲一个故事的话,你必须这样来讲,在未来的那个干旱的春天里,我们需要什么。如果这一点你做到了,那春天就不要紧了。你现在用不上的,那未来就可能会碰到。
寻找参照物。作为一个企业,在经济危机时,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既韧性十足,又发展迅速?如果这两者兼而有之,可能这两者都做不到最大化。所以在现实中,最好还是在二者之间找一个合适的比例去平衡二者。在大雾里猛跑,我们看不到一百米前的方向,但我们可以听到10米前的脚步声。所以对于实现途径上,最好是找到一个参照物,也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对手。在同一个行业里,你的竞争对手比你生存得更好呢,还是比你生存得更差?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对它的钢韧度有一个判断,然后再根据它的钢韧度,对自己的钢韧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行业不同对钢韧度也会有影响。
领导禅悟 经济增长不等于全面发展,企业膨胀不等于产业做强。片面地理解与追求发展的“快”,不仅欲速不达、难以为继,反而会事与愿违,甚至猝死。
光想“快”不行,要懂得“韧”。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超越其内在规律或极限的快速发展,只能适得其反。相反,有计划、有节奏的“慢”和“稳”,却更符合“韧”的精髓。
对于目前一些以快为美的公司,建议还是放慢你匆匆的步伐,检验一下你是否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公司有三棒的接力。
第一棒就是一年到三年,第二棒是从第三年到第七年。头三年主要是对盈利模式的考验,第二阶段是对管理的考验。这个阶段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魄,比方说原来有心脏病,现在要修复,如果还是不考虑速度、快速跑的话,就会出问题。第三棒,就是对文化的考验,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公司精神的健全很重要。第三棒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了。企业应该逐级过渡到这个阶段,但是如果前两棒没有很好地解决的时候,第三棒的解决没有必要被排在迫在眉睫的位置上。其实,这三者都是要同时进行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在轻重缓急的顺序上稍有不同。
一个公司在抗风险能力上的基本合格,应该用这三步、三个角度去判断。第一步做到增长迅速,只能打30分。在经济危机的非常时期,企业发展、控制速度、限制规模,都是为了积蓄实力,等到真正冲刺阶段,这样的公司会比平时那些张扬的领跑者更有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