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专题>详情页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预计下半年公布

2010-11-16 17:34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预计下半年公布


  报道说,收入分配改革的利益调整阻力非常大,所以方案一改再改。正因为利益阻力大,才需要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博弈,因为阳光不仅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保障公平最好的制度环境。

  收入分配改革不能闭门造车

  收入分配的不公,不仅容易造成穷富差距,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要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令国家发改委反复修改收入新政,无疑体现了认真、严谨、周密的立法精神与态度。

  只是,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由个别部门、少数精英在小范围、小圈子内闭门造车的嫌疑。据报道,《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早在2004年就初步成型了,并在2007年至2009年间前后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但是,这个制度文本却始终没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大部分普通民众只知道一些表面性、原则性的皮毛信息。在直接关系着每位公民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广大民众缺少更多的参与权、知情权与表达权。这不仅是科学立法的大敌,也会影响到整个制度改革的速度、效率与社会信心。

  应该承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然牵涉各级政府、一些垄断高利润企业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等多方面的利益,整个改革不仅注定十分复杂,而且也确实存在一些现实难题。正因为如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更应在形式、程序以及实质性内容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搜集、倾听与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事先经过最广泛、全面与充分的民意博弈,只有在立法环节最大限度地考虑与平衡不同社会群体的权益,才能最终更根本性地解决目前收入分配中的诸多问题,继而进一步提振与扩大内需,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正在加速进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要注意吸纳专家学者的意见,也要通过及时公开立法信息、广泛发布征求意见稿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入与扩大民声民意,让更多真实、充满智慧的意见涌现出来,最终使其成为公平、科学、可行的善政良法。

  收入分配改革过程不应忽视公众意见

  被寄予厚望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目前正由国家发改委紧张修改,不久将再次上报国务院。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一位人士证实:这一次是被退回了,还需要修改。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博弈,这是其迟迟未出台的最大原因。

  越是普通劳动者,越依赖劳动带来的工资收入和权利对应的社会保障,一旦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拉开了档次,生活的质量也就难免因此拉开。曾有报道说,很多人在毕业10年再聚首时,发现彼此的收入和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个人能力原因之外,多与每个人选择的平台有关。那些进入国企或做公务员的同学,不仅工作更稳定,而且收入、保障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初次收入分配过于强调效率,导致公平性受到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的基本表现就是收入水平拉得过大。尽管不同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应该由市场认定,而不该由劳动者所在的平台直接决定。但现在的分配体系显然过于重视身处强势平台的群体。而二次分配强调的公平也尚有进步的空间,不同群体受到的保障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

  初次收入分配强调效率没有错,但不能忽视公平。为社会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每个劳动者,都应得到相应报酬,而这种回报应该是公平的。但事实是,整体的效率被看到了,个人的效率却被忽视了。那些身处优势资源和强势话语中的群体,通常可以决定效率的含义。这就造成了让人们重视平台的现实:本科生角逐淘粪工;高校保安的岗位都要研究生;武汉国企招聘会因为人数太多而中途取消……如果,劳动力的价值真是市场中的硬通货,岗位还会如此重要?

  在二次分配中也是这样,弱势群体的利益应该在此次分配中得到优先照顾,那些初次收入分配中的领先者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和制约。因此,二次分配应该坚持公平的原则,强调分配中收入群体的切实利益。

  由于那些在收入分配中掌握话语权和优先权的群体,不愿意放弃在收入分配中的收益,所以很多符合社会发展的改革没有展开和深入。此时,需要做的除了让细则再次修改外,还应该引入公众的意见,一方面收入分配事关公众利益,他们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另一方面公众可以对收入分配的改革方向和细则做出应有的监督,以保证这个切分蛋糕的过程更公平合理。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