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3 16:01
张朝阳对搜狐的经营
1996,无论对于张朝阳还是后来的搜狐,抑或是今日的互联网,都是个不同寻常的开始。这一年的张朝阳处在一种极其艰难却又极具机会的时代,风险投资远在美国而且对中国网络公司兴趣缺乏;而十年后的今天,情景却似乎恰恰相反,风险投资商不惜远渡重洋蜂拥而至并认真对待每一份有潜力的中国商业计划书,但是看起来机会却越来越少。
当时张朝阳的股东之一尼葛罗庞蒂还投资了美国的另一家互联网网站“热连线”。
正是“热连线”最初发明了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
这也给张朝阳带来了很大启发,他去美国拜访了“热连线”。当时的“热连线”雇用了大量记者去采写新闻,他们写了大量高质量的短文章,图片新颖,报道方式也与当时的报纸杂志不同,特别适合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流量非常大。
但经过了短暂的合作后张朝阳发现,这种运作模式的成本也非常巨大,用张朝阳的话说“简直是劳民伤财”。在张看来,这样的成本支出根本不是爱特信这样的新兴公司所能承受的。
张朝阳开始思索,是自己在网站上做内容,还是建立一些链接,让访问者能够借此看到更多信息?
此时的中国互联网界,例如东方网景、瑞德在线等等一些小网站已经有了一些服务性的介绍,张朝阳尝试着将这些内容用超链接的方式列在自己网站的一个栏目里,居然收到了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
“很多人都去看,这样我就不用做内容了,直接罗列。”张朝阳很兴奋,这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本质——超链接,“事实上,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迅速膨胀,就是靠了超链接。”
这个尝试只是个开始,它让张朝阳尝到了不用做内容的甜头。很快,爱特信的网站上就开始彻底放弃做内容,整体转向到超链接上。那个时候,张朝阳的公司已经发展到12个人,每天首页上放什么新闻都要开编辑会来决定。
这些链接在当时的爱特信上也有个自己的名字“赛博空间”,后来改名为“指南针”,链接的流量已经越来越大,链接上开始有了各种内容,包括新华社的新闻,张朝阳开始为这个至关重要的链接栏目重新规划名字。
“那个时候上爱特信的网民直接看到的就是超链接这个频道。”张朝阳说,他们接着又找到了“sohoo.cn.net”这个域名,那个时候还没有“。com”域名。
与此同时,杨致远的雅虎开始火爆美国,张朝阳又开始借鉴雅虎的分类加导航模式,爱特信的名字终于从曾经用过的“搜乎”辗转变为了后来的“搜狐”。
从服务器托管到建立网站的概念,张朝阳一路走来摸索前行,从偏离“热连线”原创模式到确立超链接、导航模式,爱特信的尝试几经周折。但这些对于张朝阳来讲,都不算是创业的最难时刻,真正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他的第二轮融资。这次融资让他终于感受到了资本的力量和融资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深刻影响。
后来网络广告成了搜狐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当到了1998年的时候,搜狐全年的广告收入已经达到60万美元。搜狐网站和它开发的诸多运营模式,开始成为后来者的样本。在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潮中,当张朝阳成为新一代青年偶像的时候,所有人都已开始相信——互联网将改变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