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3 15:58
老家快餐在悄悄地迅速扩展
在老家快餐的发展史上,田杰一直被认为是一位灵魂人物。但由于老家的低调作风,田杰自称3年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因此,一方面老家快餐在悄悄地迅速扩展,而另一方面,老家快餐在很多人眼里仍然保持着神秘莫测。
当笔者几经周折见到了田杰,这位被所有老家人尊为田老师的灵魂人物为我们打开了老家的一扇门。
早在1992年,一家叫做“二友餐厅”的小饭馆在石景山开业了。这是田老师和他大学时的同学一起投资3000多元开的小店。
小小的二友餐厅就这样问世了。可是,等到餐厅开业,他们才发现,自己最初的想法与餐馆的经营格格不入。
由于缺乏经验,仅第一个月,田老师他们就赔进去6000多元钱。第二个月,二友餐厅依然毫无起色,继续亏损。大家不得不再次坐在一起商量对策。
面对当时的严峻局面,大家很快总结出了能够选择的两条出路:一是止损出局,立即停止经营;二是想办法调整经营策略,赚钱把亏空还上。
最后意见比较一致,大家虽然都认为自己已经“一不小心掉入了陷阱”,但还是认为应该想办法用饭馆赚点钱把亏空补上。于是,一群朋友开始在北京各处考察,目的就是想找到一种适合小店经营的餐饮项目——这个项目一定要小本,而且一定要赚钱。
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小本项目他们还真找到了,那就是肉饼。
大家认为,肉饼项目投资不多,但是喜欢吃肉饼的消费群却十分广大,而且作为一个比较有特色的项目,也容易打动消费者。
田老师说:“那时,三河刚刚由县改市。一个小小的三河市,也就是原来的小县城,肉饼店少说也有几十家。这个发现让我们感到很振奋。后来,我们打听到,在三河市的市委招待所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张师傅,叫张杰。三河市举行肉饼比赛的时候,老张师傅就是评委。”
顺着这个信息,田老师住进了市委招待所,然后找到了老张师傅。他们请老张师傅到北京去传授技艺。
这期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那就是,传统的肉饼强调面皮要厚,也就是所谓“嘴唇子皮”。这是因为过去人民生活水平低,肉比较贵,故而烙出厚皮薄馅的肉饼,既降低成本,也比较抗饿。老张师傅一开始也是这种思路。但是田老师坚持认为,如今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人不喜欢摄入太多淀粉,因此一定要做出馅大皮薄的肉饼来。
经过摸索,一个老家最早的快餐标准就这样出现了:每张饼用0.6公斤水面配0.6公斤肉馅,一张饼切成12份,即每份肉饼为50克面加50克馅。
1993年,二友餐厅正式打出了京东肉饼的招牌。几个月之后,这家餐厅的人气就达到了顶点。到了就餐时间,小小的店铺根本没有餐位,买肉饼吃的人都蹲到了马路上。
看到肉饼好卖,周围一夜之间又冒出了众多的京东肉饼,有的店还到二友来挖肉饼师傅。“那时候周围全成京东肉饼了,只我们周围500米之内就有五六家。看到大家学我们,然后还要跟我们竞争,我就在我们的招牌前面加了两个字—‘正宗’。结果,那一天我教书回来,服务员就告诉我说,周围那些家也全改成‘正宗’了。到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了。我们的肉饼技艺来自肉饼的家乡,于是当时我们就想把名字改成‘家乡肉饼’。”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