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3 16:46
申论考试是通过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又呈现为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给定材料而言,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现在备考的诸多学子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拦路虎”,很多同学已行走“江湖”多年,早就把阅读分析能力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还给母校恩师了,当被推到公考考场再次面对大篇幅枯燥的政治性文字陈述时,可想而知,怎一个“囧”字了得。且不说是不是可以在规定时间读完,是不是可以读懂,单是能不能读下去就是个问题,读完后能不能有逻辑思路是第二个问题,有逻辑的思考完毕能不能不偏题是第三个问题,题没读“跑偏了”后能不能写成一篇符合地球人阅读思维的文章是第四个问题,可见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儿,“说的比唱的好”。不过要想把脖子拧回来,来个“浪子回头东山再起”也非难事,且看如下分析:
一、多读多写识热点,多思多析成专家
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课程教材,其本质上都是观点传承与分享,就申论学习而言,热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网络文章、报刊杂志、课程教材、新闻播报等等,关键是有没有去学习和锻炼的意识,在读过想过之后有没有落笔成文的能力。很多同学在进入公考备考之前对申论一知半解或完全没有认知,而在阅读部分教材或听过少许公开课之后,对申论的认知处于模糊状态,知道考什么和怎么考,但不知道为什么考这个主题,自然也不会再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这种政策和政治敏感,完全不知所措,我们建议大家加强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强化技巧性训练和写作,但事实上,大家由于精力、能力和兴趣的缘故,很少主动挖掘某一知识点,更不会去从考官的角度做些许预测和侧重,故这种对时政热点问题的把握和判断就显得很有技术含量,在了解其重要性后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可以在日常阅读思考中提升热点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也可以通过选择一本质量较高、体例完整、富有技巧的教材进行能力的锻炼。
公务员考试考察的内容是社会热点问题与现象,而这种热点问题反映的是对政府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多数同学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分析能力,本书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现状,对当前一段时间较为重点的热点问题做了汇总分析,并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阐释,通过发散性的思维锻炼和系统的逻辑论证,使大家能对这些热点问题有基本的熟悉和记忆,在考试中一旦出现类似的主题能将潜意识里的阅读储备挖掘出来为我所用,而对某些个较为熟知和重点的内容能深刻分析。这样看来,在对这些热点进行学习和理解之后,即便是理工科背景也具备了人文社科学科的本科知识储备水平,在面对申论作答和面试答题时能游刃有余。
二、读热点知识,裹五彩行囊
申论考试的考察方向有三:知识性内容、思考性内容和技巧性内容。热点的分析和掌握也是紧扣申论考察的重点,否则就成了学术论文了,而这种对知识的储存和把握,其便利性源于科学的体例与模式。
热点知识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会以某些不同的形式呈现。对热点的掌握除了思想上重视外,还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学习的平台和交流的平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代文人作风是不可取的,对一个热点的判断不能源于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是符合当下大政方针,因此要加强交流和互评,“闭门造车”损失的不仅仅是有价值的信息,更是对机会的把握。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温总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目前最重要的党的大政文件,大家若单独来读自然受益无穷但容易感觉枯燥乏味不得要领,公考的每个热点都是有其政策根基的,因此,这些都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其政治性和宏观性毋庸置疑。对知识的储备不要苛求即学即用,由于记忆能力和精力的缘故,每个人对某个热点知识的储备必然是以潜意识的形式进行的,在考试时能为我所用便可以了。我们并不提倡“拿来主义”式的应用,但在“拿来”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深度训练才是我们较高的要求,即,一个知识点看完解读后能不能产生部分共鸣或思考,而对自我思考进行审视和对比分析后是否可以发现思维的局限性和进步的空间,能否在解决下一热点知识时有所突破,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在阅读中打破单个知识点的界限,探索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比如 “热点连‘线’”的思考模式,便是针对热点间的逻辑进行在“点”基础上对“面”的把握。假若一段申论材料出现的是“就业”主题,那么材料的组织方式可能就会以多个热点出现,比如“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返乡潮”“下岗职工再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等多个热点。
三、读热点观点,顺六面杂音
申论考试的落脚点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有“前奏”也有“序曲”,也就是必须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解决,而且最终要以流畅、严谨、有说服力的文字表达呈现出来。但这种观点的组合与深度阐释恰恰是大家最缺乏的,所以才会寄希望于“抱佛脚”式的模板依赖,用“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宣传教育、加大投入”解决一切问题,真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事实上,对某一热点问题的理解方式可以多样化,思维角度可以多元化,但是发散的方式是可以趋同化的,这种发散的结果要落实在解决问题的对策上,很多同学并不缺少对策,但缺少整合能力和规范的表达能力,口水文章较多,与公务员考试的要求相去甚远,批评、抨击、嘲讽、煽动、愤慨较多,建设性意见较少,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观点储备。这种观点的储备可以有多种来源方式,其一为建议大家广泛阅读的诸如南风窗、南方周末、经济观察及几大周刊等理论文章,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其二为对已有热点的学习和重复,申论考试十年间,诸多热点都存在重复的现象,可见热点并不是“一次性”用品,而不同热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值得深思玩味,同时,该热点牵扯的政府、学界、及百姓对其的关注浪潮和政策成果都值得阅读和学习。在进行观点积累的基础上,文字表达与语言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遣词造句和落笔成文的能力是个“体力活”,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常的写作训练不仅仅是对字迹、文笔的训练,要严格按照观点明确、语言恰当、逻辑严谨、表达流畅等申论考试的要求,在阅读的时候不要读完“四字对策”就浅尝辄止,之所以能针对性的提出这个对策是建立在对对策的精确把握基础上。比如,若要用“体制改革”,就要知道体制改革大致包含“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和职能关系”三部分,逐一分析才能有的放矢,进而对当前政府改革趋势和特征做到精准理解,不至于“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读热点思路,驾八方来风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知识点再多再乱,都不会是难事,人最怕的是没有想法,而这种鞭辟入里、恰到好处的分析读来令人折服,并无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之嫌。而对不同的热点问题是否可以形成一套科学、严谨而正确的分析思路是对大家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讲,我们学习不同的知识,其接受过程是这样的:跟随——质疑——跟随。开始跟随某个观点或某位专家的观点是因为我们完全不懂,对一张白纸来说,做任何标记和文字涂鸦都是有意义的;在一定观点储备和视野空间的基础上会产生质疑的声音,对各方面的质疑是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进而内生出自己的观点;最后一个阶段还是“跟随”,但并不是对原有观点的跟随,而是跟随自己的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能指出已有观点的不足并有选择性的认同,这就是比较成熟的思维阶段了。对一个热点的“全面解读”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深读的,对同一个社会问题,三个人可能就会有无数种思维方式,这是弥足珍贵的,善于发扬 “怀疑与学问”的精神,多问几个“为什么”。当然,要将符合大政方针和申论考试要求的思维予以保持发扬,故,任何人问题的解读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这种发散的空间恰恰是要激发大家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看完一个社会问题,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甚至个人阅历,有没有产生一系列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想法,这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公务员思维,而不是一味的反诘、蔑视、愤怒和指责。
五、步步为营学申论,环环紧扣习热点
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人学到的只是疲劳,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考取的徒有空虚。热点的学习不仅仅利于对申论和面试的学习,以此为径通达公务事业,对时政和社会的关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生存能力,是人的社会属性使然,即便不会从事公务员职业,同样具备了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自然是一条捷径。
第一步,因人而异选热点,事在人为选方向。很多同学旨在报考地方事业单位招考和其他日期较为临近的考试,那么在进行热点学习时要有侧重。热点无非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建设和文教科技等方面,即是一个个的知识点,又是密切联系的知识面。不建议每个人都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尤其是很多有较强知识积累或强烈跳跃思维的同学,如同拿到一本英文单词书,顺向的学习方式不是适合每个人的,而且由于时间和精力的缘故,不可能对每个热点都了如指掌,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一部分热点,激发自己对同一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并尝试自我进行“点”“面”结合的串联,学习逻辑的组织与视野的拓展。
第二步,一心一意读热点,庖丁解牛析思路。热点的出现无非包括“大政摘要”“概念解析”“事件回放”“全面解读”“问题汇总”和“对策总结”,“大政摘要”体现的是一个热点之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看大政时读出的是重要性,在看概念解析时读出的是内涵与外延,在看事件回放时要有意锻炼“缩写练习”,在看全面解读时要边理解边质疑,在看问题与对策时要历练申论分析与解决能力。多对比思路的差异和观点的不同,尝试针对一个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进行勾勒和标记。
第三步,“照猫画虎”断热点,推己及人测重点。在对热点书学习时要勤做笔记,多行思考,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同学通常思维和判断能力较强,但在成文落笔之时便不得要领自说自话。通过热点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在日常阅读和新闻关注中尝试自己勾勒热点,形成“热点敏感”,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通常是有一个长期的备受关注的发展过程,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形成高频次的关注与解决,一夜之间出不了热点,所以大家要经常性关注时政要闻和社会民生,这也是公务员思维的表现,尝试从出题人的角度审视所阅读的新闻与时政评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