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2 09:43
1994年6月22日,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深圳大学宣布不再区分公费生、自费生和委培生,全部实行收费上学。毕业后,学生就业自主选择,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 时隔16年,按照市场化思路推进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在内地普通高校全面展开。利用招生改革的契机,深圳大学在教学、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众多领域开内地大学风气之先。收费上大学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在深圳大学内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间接催生出一批年轻的创业富豪。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轲真 记录整理 “状元”云集 教师很紧张 当时我在深圳大学国际金融贸易系做系主任,一个直接感受就是生源质量极大提高了,许多兄弟省市的高考“状元”云集深大,甚至给任课教师带来很大压力。 收费上大学的招生改革启动之初,广东省高教厅很紧张,担心造成生源不足的问题。比如深大1992年的学费标准是每学期200元,1993年提高到400元。这是非热门专业的收费标准,国际金融贸易系稍高一点。1994年改革后,深大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建筑、电子工程、设计5个系的收费达到每学年4000元(含住宿费),其他系则是3500元。与改革前相比,收费增加了8倍以上,对一些高校的招生的确构成了较大压力。 由于深大在改革后提前到第一批志愿录取,使生源得以全国化。比如国际金融系分数线比一本高出50分,许多能够被清华、北大录取的考生纷纷报考了深大。当年和随后几年,一批兄弟省市的文理科高考“状元”来到深大求学。由于学生素质普遍较高,而且十分有理想和个性,对任课教师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再比如,有的学生知识面很宽,自主思考能力很强,对课堂教授的内容不满足,会即席提问,如果老师不擅表达或应变能力不强,经常会把老师搞个大红脸,有的甚至直接找到学校,要求更换老师。 上世纪90年代中,小平视察南方后掀起的建设热潮,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全校上下求知氛围空前浓厚,师生互动良性循环,在岭南学界多个领域领风气之先。 不想创业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从深大建校起,就确立了学生自主择业的方针。因此,1994年招生分配改革时,对深大学生的就业没有构成太大影响,反而更刺激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1993年毕业的马化腾在社会上经过历练,开始自己创业。从深大研究生院毕业的史玉柱卖保健品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周海江子承父业,把红豆服装做成了品牌企业。 最新一项民间机构的统计发现,如果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创业的成败,那么深大已跻身内地重点大学富豪榜的十强行列。 招生分配改革实施两三年后,市场通过就业供需的变化,将压力传导到学生身上,促使学生强化创业意识。按照每年4000元学费的标准算下来,一名深大学子4年寒窗读下来,要从父母口袋里掏出七八万元。而如果就业不理想,家长自然会觉得这钱花得不值。因此,从1995年开始,深大学生中很多人还没毕业就积极筹划和实施创业。有深大的学生开玩笑说,不想创业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深大建校后,计算机和建筑一直是很有优势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科技大潮汹涌的时候,纷纷投身互联网领域,自己做老板;建筑系的学生则在深圳大兴土木搞城建,投身建筑设计、装潢市场,挖掘自己的第一桶金。 市场倒逼教学改革 1994年改革时,深大列入招生简章的专业只有25个,今年面向全国招生的专业达到64个。深大建校以来一直强调应用为主,因此传统大学常设的文史专业,在深大只有应用文科。尽管出于构建综合大学的考虑,深大今年新设了哲学专业,但同时也增加了高分子、汽车服务等专业,以平衡就业的市场需要。过去十几年,部分老专业不适应市场需要被淘汰,部分因应科技发展和新经济出现而创设的专业受到学生热捧。如深大1997年设立的高尔夫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高尔夫专门管理人才的学院,培养了350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在高尔夫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 从那时起,深大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实行主副修、双专业、双学位制度。这主要是从开拓学生思路和视野,方便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的。当时在校生人数不多,大概只有4千多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最近五六年,由于扩招规模连年创下新纪录,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2.5万人,就业压力大增。未雨绸缪,深大专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为学生及早规划未来的成长道路。目前深大有42个就业实践基地,由于针对性较强,有的就业基地不等学生毕业,就迫不及待地签下就业协议,全部招收深大的毕业实习生。 浓厚的创业氛围也直接推动了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深大投入了专项资金建立学生创业园,目前已经有部分项目完成孵化,有的已经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加入。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大学生创业项目评审工作中,我感到格外高兴,因为20多个学生的创业项目充满了自信和智慧,为其他学生的创业行动带了好头。 记者点评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建校27年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就业技能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肇始于1994年的招生分配改革,以市场手段改变了招生和分配中的计划经济运行方式,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使用适应市场经济改革步伐。 高校不是社会培训机构,但普通大学教育也需要适合特区发展的大众化需要。特别是在就业供需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成了深圳大学注重实际、热衷创新的人才成长特色,为社会培养出包括史玉柱、马化腾在内的一批创业者和企业家。立足特区,背靠珠三角,面向海内外的深圳大学,以98%的总体就业率,高居国内有影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前列。 可以说,招生分配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变革一样,对深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下一篇:孵化器数量年内居世界之首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