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1 09:50
“创业板是我们的目标,可我们现在还在萌芽期。”创智天地1号楼,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蔡蔚清在接受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辅导的间隙告诉记者。在几乎每个月都有各类创业论坛活动的创智天地创业园区里,聚集了大量只有四五个员工、注册资金不过50万的创业型企业。在他们眼中,近在咫尺的创业板却仿佛天边遥不可及的太阳,只适合取暖和仰望。
创业板真的来了我才看到距离
上海入秋后的天气有些凉,但是这天下午创智天地1号楼会议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几个在高校创业大赛中胜出的大学生创业者,带着他们各自的项目,正在与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人面对面地做着沟通。
这是创智天地园区4年以来惯用的一种找项目方式―――通过在高校间办赛事挖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
腾唐数码在3年前被在园区办公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看中,接受了来自资金、办公开支、税费、甚至是客户资源上方方面面的帮助,从两个人初创型企业已经发展成一家拥有12名员工、固定客户源、稳定收入的小型公司了。
年轻的学生老板王斌很健谈,也不避讳将正令他头痛的财报成绩同记者分享。“比上年是有进步的,可进步不够大,可能还达不到接力基金进入的指标。”可当话题转向创业板,王斌几乎是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勇敢地做了个自我否定。
“刚创业那阵子真的会悄悄想象公司上市的情景……不过只要稍微看一下现在能上创业板的企业,就知道我们根本还不在一个量级呢!”王斌拿最具明星效应的华谊兄弟为例做比较,“你看刚获批的华谊兄弟,年利润几千万,我们这儿也有年销售额上千万的公司,可是要说利润,那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王斌笑着告诉记者,在四五年前,他曾在此次首批冲刺创业板的上海企业同济同捷做过实习生。那时的他还只是同济大学一名普普通通的大三学生,“那时的同济同捷就有四五百个员工了。”
在创智天地,复旦大学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的赵老师向记者透露,目前其孵化的80多家企业中不少已经很具规模了,可距登陆创业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运作稳定的企业几乎还没有上市打算。
想上创业板是不是先要有国民待遇?
在创业坊66,园区里唯一为“大型”创业企业而设的写字楼里,记者遇到了一位黄皮肤、黑眼睛、归国创业不到3年的“ABC”,目前他手下的员工已有近百人。
“创业板?我很感兴趣!”一口美音的华侨创业者姚嘉诚脱口而出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冲动,但他有些担心地向记者询问:“像我这样的归国华侨所创办的企业也可以登陆创业板吗?”创业成绩还算抢眼,在下个月的创智天地互动论坛上,姚嘉诚将发言分享他对中美跨国并购趋势的观点。由于超过7成的客户来自国内,姚嘉诚觉得真能在国内的创业板上市一定对公司的发展再好不过。
2005年归国、2006年在创智天地白手起家的姚嘉诚透露,他的知识流程外包企业已处于收支平衡阶段,除了上海和纽约,设在无锡的分公司很快就会开张。不过在企业经营、税收等领域,姚嘉诚感到可以向政府争取“国民待遇”空间还很大,而归国华侨创办的企业想要登陆创业板,单从上市成本和准入政策上考量似乎也面临重重挑战。
在姚嘉诚的公司里,记者看到,各种肤色和口音的员工正在紧张工作。尽管这里已经是创智天地里最适合成熟型创业企业租用的办公室了,但似乎已经显得不那么宽敞。由于选择创业的领域是一个靠人做事的产业,姚嘉诚在创业地点的选择上几乎没有犹豫,他说创智天地的创业护航系列互动论坛对新创业的公司帮助很大,为创业者、风投机构、政府等各方提供交流互动平台,还常常能激发他新的创业灵感。
姚嘉诚还告诉记者,在1997年当他还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时,选择的实习城市就是上海,“那时我就感到我的事业会在这里。”上海对他来说吸引力不仅仅是城市外貌的进步,更是创新精神。
对现代服务业扶持力度最大
“这里对创业型企业的政策很优惠,软环境也很不错。”在创智天地管委会办公室,经营管理部的邱珉一针见血地指出,创智天地的房型结构决定了落户创业企业的形态―――要么非常之小,刚刚起步,要么声名远播,发展相对成熟。
与复旦、财大、高校做邻居是创智天地园区的天然优势,一方面降低了创业企业的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平台将知识成果产业化。目前落户创智天地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科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设计、互联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邱珉边说边示意记者顺着他手指出窗外的方向眺望:“在淞沪路以西,主要是四五个员工、注册资金不过50万的初创型企业,而在淞沪路以东,聚集着类似甲骨文、百度这样的已很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型机构。”
“还有一些入驻园区创业的大学生实际就是开网店,我看他们经营得也还不错。”邱珉说,创智天地园区聚集了大量仅有四五个员工、注册资本金不足50万的初创型企业,其中大学生创业的占10%,外省市机构来沪布局发展的约占40%,剩下的50%均为上海的本土企业,由于看中创智天地优厚的扶持鼓励政策和软环境,将公司迁入园区。记者了解到,落户创智天地的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类企业可以免缴50%的地税。
创业板不是唯一的彼岸
从高校中走出的创业者常常处于创业的最初阶段,刚刚起步、缺乏经验会让投资资金的风险陡增,因而此时介入企业的资金被称为“天使基金”或“种子基金”。如果企业在天使基金的帮助下步入增长,或许可能会被风险投资基金相中,帮助其进一步发展,而在风险投资之后介入企业的基金就是私募股权基金了。
由于能被看重投资回报的风险投资基金相中的企业少之又少,天使基金很难在企业发展中不断给予资助。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孵化器中,正在酝酿的“接力基金”将帮助天使基金与风投对接,在风投进入之前,接棒有潜力却差钱的创业型企业。
“登陆创业板一定是每一个创业团队都曾做过的梦,但不是每一个公司从草根到成长所要走的必经之路。”参与“接力基金”运作的徐毅律向记者坦言,他所接触的创业公司事实上离创业板的门槛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
徐毅律说,目前供“学生老板”们选择的发展路径还有很多,最务实的是成为一家稳定营收的公司。把成熟的技术或项目卖给大公司或被大公司收编、把运作成熟的项目通过产权交易所转让、通过产业基金的介入直接服务相关产业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不错出路。
■“学生老板”观点
上市?
不在思考范围内
与聚集海归派创业的张江的高科技园区不同,在创智天地孵化的企业大多发端本土,不少是大学生创业后成功转型的“学生老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正因为他们是为数不多的、摸着石头过河成功上岸的创业者,争取将运营成熟的项目和技术卖个好价钱,或是发展成一家稳定营收、能帮助社会分担一部分就业的公司就已经很知足了。在很多做过上市梦的“学生老板”心里,精耕细作搞经营才是成熟创业者所应当思考的。至于被风投相中送上创业板,那只能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学者观点
抓住创业板提供的机会
看到即将启动的创业板中上海企业身影寥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费方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应抓住机遇争取多输送一些本土企业登陆创业板。费方域教授认为,创业板对正处于经济转型阵痛期的上海来说将是难得的机遇,“借助创业板实现创投、风投的退出机制,这对于盘活民间资本、激活经济都将十分有益。”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