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31 09:28
风投谨慎
“今年估计不会有投资热潮出现,因为2006年至2008年国内第一轮民营教育行业投资热潮的效应还未完全显现,教育行业投资回报不是立竿见影,往往周期较长。”正保远程教育集团董事长朱正东对本报记者说。
就在正保这家国内第一大网络教育机构上市的2008年,教育行业共披露了33起投资案例,涉及金额达42.29亿美元。而2009年,这组数据降为8起投资案例和6.44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创投进入教育市场的金额减少了约85%。
对此,投资者的回应是“很正常”。
华兴资本副总裁李悦表示,一直以来教育产业的投资势头趋于平稳、谨慎,只是2007年风投在各领域的表现都很勇猛,也多少投射到了教育行业。
“教育市场的投资不应是忽冷忽热,投资起伏与市场起伏并不直接相关,反季节性、波动小才是这个行业的特点。”贝塔斯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龙宇对本报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尽管投资规模下滑,但教育行业在经济危机中还是一枝独秀。据统计,目前进入教育行业的创投资本大约占20%-30%。
龙宇介绍,教育行业属于刚性需求,投资机构会长期看好这个市场。但教育不会像IT、新能源那样,出现井喷式的投资和发展,井喷式发展只有在特殊国家的特殊时期才会出现。“如今个别企业的融资上市不会带来整个行业、市场的兴奋,从业者会对这些新动向作出解读和消化。这个市场成熟以后会长期保持平滑和稳定。”
迄今为止,重点关注教育市场的贝塔斯曼亚太投资部门在投资正保之后就再未出手。
谨慎行事还源自国内教育企业的一些特殊难题。
朱正东告诉记者,进入教育业的企业数量很多,但成规模的很少,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教育机构还苦于找不到盈利模式。教育产业看似简单,其实门槛很高,需要高投入,而回报周期长,很多企业难以坚持下来。如果是做网络教育,还涉及到很高的技术要求,竞争门槛又会加高。
“国内民营教育机构不少是家族型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不仅需要管理者的坚持和刻苦,还要看他能否采取开放开明的态度,是否善于从外界吸收新营养。”龙宇表示,投资者对管理团队很看重,希望能在教育这个朝阳产业中选到真正的耐力型选手。
但即便是拿到风投,如何用钱也成为一大问题。
“很多企业死去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钱太多。”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刘星表示,企业方的融资心态应该调整,不要为了证明自己现在做得有多好,而是的确在发展过程中感到需要资金支持。
“正保当时拿到的第一笔风投主要是用在了技术更新和提高教学水平上。上市融资拿到的钱,我们更多是拿来储备以应对突发情况,或是用于收购。”朱正东介绍,正保在上市时,其学费收入已足够企业日常开销。
龙宇表示,其实国内绝大多数教育机构,包括很多小企业都是盈利的,但主要问题就出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能否顺利实现跨地域、规模化经营。而至今该行业还难有企业能成功复制新东方、正保的模式。
朱正东也说,企业即使完成上市,也只能算是初步成功,要达到数量级的规模依然任重道远。“与国外高收费、可做学位教育的市场环境不同,中国民营教育机构多采取的是低收费、普及教育的策略,这就需要公司规模足够大,才能支撑长久运营。”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