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1 14:27
去年声音渐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如今又在上海热闹起来。仅四月份,先是华夏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上海分部成立, “接力贷”、 “联保联贷”等市场新产品同时亮相,紧接着浦发银行联动PE、 VC做成了一批股权质押贷款。
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赵雷表示,尽管贷款总额度较去年有所减少,但仍将保留60%额度给予中小企业,同比上升10%。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并非只有银行一条路。在日前由上海银监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上海银行业送金融服务进园区活动论坛上,政府、银行对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突围路线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探讨。
通过园区搭建融资平台是一种通行做法,这一做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作为全国五种模式之一的杨浦区最有代表性。上海市科委、杨浦区政府和复旦大学三家发起成立了杨浦科创中心,从初创到成熟,按照不同阶段针对性服务。对于初创阶段企业,杨浦创业中心和复旦大学合作,创立了 “大学+基金会”的模式,由大学负责创业教育挑选项目,由创业中心负责具体的投资和培育工作。目前已有79家企业获得了创业基金983万元的支持。
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杨浦科创中心推出了 “孵化资金+统借返还”模式。中心内部拨资金,累积为企业提供了5300多万元孵化资金贷款。同时,中心和区财政建立起统借返还的委托贷款。从2005年到2008年之间,为园区企业提供了2.62亿元的融资支持。中心还跟相关的银行和区担保中心合作设立了200万元到500万元的征信贷款,放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杠杆。在此基础上, 2009年创业中心出资2000万元以主发起人身份成立了杨浦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杨浦创业中心为企业提供贷款170多笔,贷款额度2.7亿元,服务企业110多家,其中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有70多笔。此外,创业中心和区知识产权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试点工作。现在已经为园区两家企业进行了知识产权的质押放贷。
跨过成长阶段之后,中小企业进入爆发增长,资金需求更大。因此杨浦科创中心积极寻求各种融资方式,促进大企业的并购。 2009年,科创中心作为主发起人,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亿元的投资公司,这也是全国科技部唯一支持的孵化企业的试点单位。华亭公司受益于投资公司,2003年公司净资产只有100多万元, 2009年审计报告上的净资产就已经超过1亿元。目前,该公司在创业板上拟发行1000万股,已于日前进入网上申购阶段。
银行创新:跳出担保和抵押
我国目前的融资实践,银行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仍然是诸多中小企业的首选。按照银行传统的贷款逻辑,担保和抵押必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银行业在不断尝试,积极探寻另类的解决途径,提供多种 “曲线救国”的方式。
高科技中小企业的 “知识产权”正成为银行开发融资产品的新土壤。上海银行与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浦东知识产权局合作,针对成长型科技小企业实际现金流状况和不动产抵押稀缺,创立了 “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科技企业可以自己的专利、商标、药证、版权等无形资产为标的物申请贷款。
“知识产权融资”目前已在浦东全面推开,单户贷款上限也已经增加到200万元,期限最长可达3年。威特力焊接设备公司拥有多项专利证书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证书等无形资产,但苦于缺乏抵押实物,迟迟得不到银行垂青。浦东知识产权局对其无形资产进行了估值,上海银行则为其提供了1年期限的100万元贷款。
工行上海市分行把目光投向了有着比较稳定上下游客户的中小企业群体。银行根据大企业给这些小企业开具的发票,按比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额度。上海赢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就通过 “发票融资”顺利拿到了贷款。华夏银行也在 “供应链”融资上大做文章。针对客户频繁的货物流转,华夏银行与供应商、中小经销商和物流机构达成多方协议,供应商发货到银行指定物流机构并承担回购义务,银行和物流机构对货物进行严格控制,中小经销商按照经营情况取得贷款,购得货物。
在破除担保、抵押禁锢的路上还有走得更彻底的。宁波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 “透易融”,主要解决客户正常经营中的临时资金支付需求,信贷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无抵押资产让无担保条件,甚至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一无所有”的小企业也能获得融资。小企业获得 “透易融”额度后,可以随时使用透支资金而无需提前通知银行,当存款账户余额不足以对外支付时,超过存款账户余额部分视同透支申请。同时,一年内企业可循环使用该额度,如果在24小时内还款,连利息都可以省去,新华社将其称为 “企业信用卡”似的融资。
银行的努力值得肯定。不过,细细观察银行的创新产品,彼此之间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江苏银行某高管坦言,目前银行创新的瓶颈在于金融创新的同质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缺少对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这直接导致原始创新动力不足,最早设计产品的机构收益最少。在没有解决差异化保护这一问题之前,银行产品创新要实现大跨越并非易事。
闵行方式:实践操作比理论难
除了政府、园区的资助和银行的 “救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道就没有第三条道路?答案是有的。闵行区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就是一种新方式。不过实践并非像理论那样简单。
今年2月25日,上海第一张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上海闵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正式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额度5亿元,有7家中小企业捆绑发行,期限3年,票面利率是4.45%,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将近1个百分点。该票据发行之后,市场非常认同,认购倍数达到2.5倍。
闵行区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作为融资工具,集合票据是一种直接融资方式。与IPO上市相比较,上市是最高级的股权融资方式,但门槛非常高,而票据发行相对来说门槛比较低;与股权融资相比,集合票据属于债务融资,不会对一家公司的股权结构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这家企业的控制权,股权也不会被稀释。股权融资其实要面对长期的股东分红,融资成本非常高,债权融资的成本是固定的。以闵行区所发行的票据为例,票据利率4.45%,再加上其他费用,成本也就5%多一点。
对于上海众多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还有一条通道是可行的。日前,张江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展开。通过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过渡,进而走入创业板或中小板也是一种选择。而这一渠道也会随着试点深入逐渐铺开。
张江高科技园区相关项目负责人坦言,国内中小企业90%以上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这实际上只是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的渠道很窄。中小企业要突破融资的瓶颈,仅靠银行的 “施舍”永远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银行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PE、 IPO上市、信托等融资渠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为中小企业 “解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过,直接融资并非零成本。政府扶植仍是降低这一成本的最优办法。以闵行区为例,为鼓励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闵行区专门划拨资金对中小企业评级等环节进行50%的补贴。据测算,降低的成本是5.3‰。而张江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也有类似的财政扶持和补贴计划。没有政府的辅导和财政支持,进入资本市场的道路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上一篇:银行业:从“重规模”到“重创新”
下一篇:网易或接手MSN中国50%股份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