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6 17:08
通常,务实和有诚意的买家不会过多的在意价格,对于不同的商品而言,价格的重要性也不太相同,相对于成熟的非工业制成品和大众消费品以及毛坯产品,价格肯定是个很难过的关,因为市场口径小,但从业者多,如果产品走的事高精尖的路线,那么成本本身就高。还包含着产品定位和品牌文化的因素,所以终端市场流通价格和经销商的拿货价自然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企业本身要认清这一点,不要盲目的定一个和终端市场接近的价来供应批发市场。
其次,价格同样反应着质量和售后服务体系的保障,有朋友说,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很正确,当客户比完了所有供应商的质量以后他自己心里应该很有底,他选择向你寻价,说明他至少是信的过你的质量。现在比价无非是在找到一个合理的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所谓,无论怎么报都有人会说高,这很好理解,物美价廉,这是消费者的基本心理,也是市场供求和各种贸易扩大或者创造效果的基点。压低进货成本对于每个买货再卖出的人而言就是利润。
然而,价格不能代表一切,它充其量能够表示为产品的商业价值。对于成熟的经销商而言他们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可能为了降低进价成本来降低自己的需求标准`因为这个标准并不由他们定,它来源于终端市场,所以他们不会为了成本而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和声誉,也不会在自己的分销市场上丢自己的脸。更多的利润来自于前沿,而不是对成本因素的本身提价。
我们谈到价格所反映和影响的交易条件,那么我们做一些跳跃性的思考。
通常一个国际买家,他会考虑哪些因素。如果他进口在他本国销售,那么他对本国的需求状况应该非常熟悉,而且手上应该有很好的分销渠道。我提出一个很常见的问题。
其实,中国自己的手机和手提电脑以及各类配件都非常好,甚至国际生产商都从中国买原料和配件~~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还会买进口货?
这是个信价比的问题,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信价比并不能从成本因素上断定,消费者信仰的是一条只认“用”的路线,只要好用,我会觉得值。关键就在与价格构成和消费行为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还是以电子产品打比,国产的货没有经过过多的商业环节流通,所有生产装配都在本国完成,在成本上肯定是要低于进口货的,但作为一个消费者,我肯定不知道,生产和流通环节到底产生了多少附加价值。所以对于成品的卖价,我仅有一个数字概念。期它的因素我肯定考量厂家的声誉度,和各种其它的延伸商业价值。
翻过来看,进口货,如果他们用我们的原料,或者购进我们的毛坯原料回国加工(耗材是最大的成本支出),然后甚至就在我国组装,那么人工,原料,和流通成本和我们的没有区别,他仅仅就是用了一个“进口货”的名字或者牌子,就可以至少比我们的价格高出20%。
如果说,我们的卖价构成就是成本加了几个点的赚头。而进口货的报价的构成也就是在我们的基础上套了个“进口货”的牌子货名号~~然后,价格上扬在20%左右,这时候后者的信价比才更高,我宁愿多出20%,为什么?因为消费者并不从产品成本的价格构成上考虑信价比,因为我不知道,这两件东西实际是一样的,我只知道,我多花了20%,我买的是进口货,我认为它应该更值。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一个进口商的利润来源就是出自于此。所以,作为出口供应商单跟人说,我们的质量好所以价高,或者这是我们的底价不能再降价了,一点作用都没有。这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也不具备说服力,因为要比成本的话进口货怎么可能会有再让价的空间呢?这谁都知道!要说质量,这是交易的先行条件,质量都不过关,那根本没必要谈到价格环节。
所以针对,“进口货” 最普遍的卖点,我们讨价的话题应该挪到产品的信价比上去,这方面我们是很有优势的,因为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实信能并不一定要超越它本国的同类市场,只要做到和他们平级,我们的市场价格就可上扬20%。而这样的价格是可以被接受的,所以说经销商讨价时,抱怨他们没有利润了。那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底线,如何判断到底是高还是低呢?我想这就是个很有依据的考量方法。
至于论信价比的途径,我们会找到很多,作为一个供应商卖点不可能只停在“质量好”这三个字上。更关键的是一个了解市场并有诚意的客户应该很明白信价比的理论。他很明白“进口货”的市场价值,这就是进口商人卖“进口货”的市场依据。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得到这么个结论,如果有个人一上来只报了个品名甚至连型号都说不出来,然后就问价,那他肯定没多大指望,因为价格是他的唯一考虑因素,他对市场根本就不熟,他的进口动机,最多是看到好多人都在卖这种商品的“进口货”,所以自己就想跟把风,拼个分儿。
上一篇:技巧:如何面对客户的投诉
下一篇:化妆品小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章和图片均来至于网络和网络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cs@jdy.com给与删除